李翠云
《品德與生活(社會)》新課程的教學,是涉及面廣、教育意義深遠的課程,要求教師不斷更新知識、轉變教學理念、拋棄傳統觀念下的機械課堂教學模式,沉悶缺乏生氣的講課方法,建立活潑自由的課堂秩序,激發學生對智慧和生活的探索激情,這才是我們進行《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的真正目的。
一、培養學生從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是教學成功的飛躍
1.激發學生學習《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學習興趣
“要我學”和“我要學”相比,優點不言而喻,“我要學”是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要給學生多創造一些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表現機會,充分抓住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的心理特點,結合《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特點,寓教于樂。例如,我在教學《我愛家鄉的山水》一課時,提前布置學生收集家鄉的材料,有的學生用彩筆畫下家鄉的材料;有的學生帶來了照片;有的帶來了圖片;有的甚至還帶來了家鄉風光介紹的VCD光碟,充分調動學生對這課的求知欲望。
2.樹立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是培養人格魅力和思想操行的關鍵課程,這期間是兒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最重要的時期。在教學中我注意正面引導學生建立對學習的自信心,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的學習風格,激發他們有高昂的熱情,真正把他們當作教育的主人、教學的主宰、教師的伙伴。
二、理性引導學生“融入群體,發展自我”,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在經濟一體化和專業化分工日趨精細的大形勢下,無論從事什么學習和工作都離不開合作,現代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直接影響到個人學習和事業能否成功,所以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積極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合作條件。
現代兒童多是獨生子女,都有養尊處優、唯我獨尊的心理意識,缺乏與他人的交流合作。我們教師要給學生建立一個合作學習、合作生存的平臺,關注和促進學生間的合作。
三、弘揚個性,培養“勇于創新,嘗試成功”的能力,加強學習方式的培養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人格優秀、綜合素質和生存能力都具備、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培養學生勇于創新、嘗試成功的能力,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創新的樂趣,品味成功帶來的喜悅,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適應新的世界發展形勢的人才,這是當前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首要任務。知識的更新無疑給我們帶來了壓力,也是動力,是新的課題,要啟發學生、鼓勵學生,對學生進行了“探究—發現—創變”學習方式的培養,盡可能地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探究的主體、發展的主體。
參考文獻:
童益.談《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設計的合理化[J].才智,2012(33).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