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虹
作文教學一直以來困擾著每一位語文老師,在教學中,老師一提到寫作,學生就發懵,提起筆來無從下手。那么怎樣才能搞好學生的寫作呢?下面談談我在作文教學中的幾點見解。
一、生動教學,激起習作興趣
高年級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主要是以有意注意為主,他們自控能力較強,但有時無意注意的使用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學習壓力較大,課業負擔繁重,容易產生學習疲勞。因此,教師應創設一些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如演一演、說一說、畫一畫,或是到大自然的情境中去觀察,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適當引發學生的無意注意,使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輕松自如地掌握習作技巧。并能在教師自然和諧的引導下輕松地將已有的信息技巧自如運用,消除學生習作難的心理,使學生不知不覺喜歡上習作。
二、合理命題,迎合學生心理
高年級學生在思維能力上已經相對健全,他們愛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愿被條條框框所約束,能夠展示自己個性的事情他們很愿意去做。因此,教師在讓學生進行習作時,應盡量讓學生體現出他們的個性特點,而這關鍵取決于教師對習作的命題。命題是確定學生習作的方向,是習作的關鍵所在。習作命題的內容應貼近學生的認識范圍,這是命題最基本的要求。高年級學生的認知范圍比中低年級相對要廣泛一些,但畢竟因為年紀尚小、閱歷淺薄、認識范圍有限,如果教師的命題超出學生的思考范圍,學生就會覺得無話可寫,更別談揮灑個性了。
葉圣陶老先生說:“題者何?思考之范圍也。”所以,教師命題避免那些讓學生覺得朦朦朧朧想不清楚的為范圍,只有教師了解學生的認識程度,合理命題,學生就會覺得“這次習作是我所熟悉的,我有東西可以寫”,學生躍躍欲試,習作的興趣自然調動起來了,產生習作期待,從而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對習作的喜愛。
三、觀察生活,積累習作素材
習作的素材來自于生活,由于學生整天坐在教室里學習,與社會生活接觸較少,缺乏生活經驗,缺少寫作素材,教師布置習作,學生抓耳撓腮,不知從何開頭,干脆模仿作文選,生搬硬套,寫不出真情實感。這主要還是因為學生對生活的觀察不夠深入仔細。
因此,教師應多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活動,可以觀察身邊的同學、老師的外貌特征、談吐舉止,可以觀察家中父母干家務活的情景,也可以觀察大街小巷中來來往往、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值得注意的是,在觀察之前教師應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學會記錄,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時刻關注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到善于觀察,在觀察的同時還應多思考,產生自己的獨特體驗。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生活閱歷,又豐富了學生的寫作內容。學生胸有成竹,寫來自然得心應手,學生怎么還會不喜歡習作呢?
四、重視批改,引導正確歸因
教師對學生的習作會采取各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批改,學生自改、同學間互改、老師批改等。但很多時候批改到了老師手里就停止了。教師改完習作,打了等級,寫了評語,發下去,大部分學生看了,往抽屜或書包里一塞,不會再去思考修改。可能有的學生還會仔細看看評語,再思考反思一下,但也是僅此而已。這樣的話大多數學生的習作能力其實并不會有多大的提高。我們都知道,要寫好作文,只有不斷地去修改、去完善,學生才能真正寫好作文,才能將寫作的方法內化。只有這樣,循序漸進,才能使習作得到顯著的進步。
總之,寫作是人類有意識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情達意的方式,是文明文化記錄、保存和傳承的重要途徑。同時,寫作對人的生活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些都可見寫作的重要性。而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我們應該從小培養他們扎實的寫作能力,讓他們能從小學階段就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