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標
摘 要:新課標要求學生具備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
關鍵詞:口語交際;規范語言;電教媒體
一、聽讀結合、拓寬渠道,奠定說話基礎
新課程標準重新科學地、有序地、清晰地定位了“口語交際”,使之與識字、寫字、閱讀、寫作、探究性學習,共同構成了課程的目標體系,成為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低段的學生,其語言表達欲望相當強,表達能力也初步具備。只是不少人長久地在方言的浸染下,方言烙印較重,要把方言轉換成普通話對他們來說還是相當困難的。普通話發音不標準,口語交際的實際作用效果就要大打折扣。針對孩子們對語音敏感,接受力強,對語音、詞匯,口語掌握快的特點,老師只要在口語教學中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多讓孩子聽錄音,從訓練純正語音開始,讓學生看口形,聽發音,模仿讀,采用多種形式,循序漸進地練習,結合文本反復錘煉,使之聽讀能力提高,并強化引導孩子在生活中的運用,形成自己的說話能力。聽是訓之始,聽,不僅是習得語言的渠道,更是訓練語感的有效途徑。多聽,他的“語言庫”中的詞匯才會豐富,理解力、表達力才會提高。不少孩子會因為普通話的不標準而羞于開口進行交際。在一些課文的朗讀教學中充分運用電教錄音讓學生跟讀就成為一個最重要的環節,直接的感官刺激下調動他們,聲情并茂的朗讀讓他們深入體會作品的內涵。特別是一些名家的朗誦,更會默默地感染學生,滋潤著他們讀準字音,形成自己的說話能力。除此之外,老師還應要求學生聽故事、看音像作品后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能用普通話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為促進學生對字音的掌握,老師還可用多媒體設備將學生自己的朗讀錄音錄制下來,讓他們反復地聆聽自己的作品,從而激發興趣、規范發音,讓學生從規范發音開始培養口語交際的勇氣和信心。訓練還應盡力拓寬孩子習得規范口語的環境。比如,多聽廣播、收看電視、多聽發音標準的錄音磁帶……在聽的過程中引導孩子跟讀。學生在“口語交際”訓練時常常出現語病,最常見的就是用詞不準確、語序混亂、句子不完整、羅嗦重復、次序顛倒等,這也需要教師及時糾正,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典型的例子(像擴詞、造句、連詞成句等)用電教媒體展示出來,讓學生辨析,反復誦讀,揣摩領悟,經常性的這樣訓練,能提高學生準確表達意思的能力,這樣也為口語交際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二、注重示范,規范語言、加強口語訓練
任何一種技巧的傳授,往往是從示范開始的,模仿是學習者一種非常重要的內在動機。標準的口語示范,對一、二年級學生來說至關重要。所以,做出樣子給學生看,讓他們學,常常是最有效的指導。如我在教口語交際《我的媽媽》時,先出示媒體圖片讓學生觀察,最后出示錄音,聽聽人家是怎樣在介紹自己的媽媽的。通過示范,讓學生也模仿談一談自己的媽媽,學生竟也能講得有聲有色。就這樣,學生在介紹自己媽媽的同時,口語交際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高。小學一、二年級孩子的發言常常是隨性而出,講的話不完整,不規范。為此,老師應訓練學生“規范地說”——誰干什么?誰怎么樣?什么怎么樣?用普通話說完整的一句話、連貫的幾句話。在會聽,會說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講文明禮貌。像“請、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文明用語,要讓學生牢記在心,并能適時運用到口語交際中去。為此,我們還得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課件進行強化。
總之,口語交際是未來社會對學生的基本要求,這種能力的形成與提高,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但豐富多彩的生活又為口語交際提供了活水之源,只要老師用心捕捉,充分組織,通過電教媒體再現于學生面前,誘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一步一個腳印地訓練,通過耳濡目染,口練心惟,讓孩子們享受口語交際的快樂,循序漸進,學生口語交際自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