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現如今針對小學數學教育仍存在問題,其中主要問題表現在作業布置上。
1.脫離實際生活需要的作業多,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作業少。
2.“機械式模仿”作業多,需要學生自己動腦思考的作業少。
3.獨立完成的作業多,合作完成的作業少。
4.課內作業多,實踐性課外作業少。
這些致命的問題通常會導致學生無法提起學習數學的興趣,對于做數學作業甚至是學習數學產生抵觸情緒。
二、小學數學作業創新性探索的原則
針對以上問題,聯系《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對小學數學作業的布置進行有效改革是必然的選擇。
1.主體性為主導的原則
當前教育已經進入到主體教育時代,亦即進入依靠教師主體來培養學生主體的雙主體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設置應該由全體統一的作業形式改為根據個體的差異來布置作業。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布置作業的形式從由老師統一布置作業變為由學生互相根據對方的作業需求布置作業。這樣的作業布置形式,不僅做到針對每一個個體的差異來進行作業的布置,而且為布置作業的同學提供了一個反思與進步的機會。這樣的布置并非不可行,我們可采用學生互相布置作業后,由老師進行審核的方式來保證作業質量。
2.開放性為輔翼的原則
開放性原則應該從作業的內容和布置方式兩方面來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到:“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如今小學生的數學作業多是教師在課堂上已進行過簡單分析講解的題目。這種情況下,小學生只要進行簡單的模仿與記憶就可以完成題目。這樣的作業完成方式與我們布置作業的初衷并不完全符合。作業的內容需要具有開放性。我們可以將作業的內容由原本課堂上已進行過簡單分析講解的題目轉變為學生可進行深入思考的題目。
3.趣味性為導向的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切學習都要從興趣開始,小學生數學的學習也不例外。教學的時候,我們應該做到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從小學生的學習心理以及思維模式入手,提出一些可進行操作的數學實驗,由學生獨立或者以小組的形式完成。自己動手操作會激發小學生更多的興趣與想法。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