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民紅
如何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生活化,是我們數學教師共同努力的方向。因為我們都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使數學教學內容生活化是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有效手段,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借助生活中的實例,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中積累的豐富的經驗,或是由生活中所揭示出規律。學生在數學學習時,教師應教育學生敢于獲取與捕捉生活中的經驗,在生活中學習,將書中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這樣定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致。教師要廣泛尋求與書本聯系緊密的生活實例,為學生創造解決實際問題的機遇,讓我們的學生親近數學,體驗到探究的那份快樂,讓學生的探究能力得以提升。
二、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積極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問題,可以說如果沒有問題的存在就不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就不會去探究與思維,那么,學生的數學學習就會成為一種形式,數學學習就無效果了。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我由生活中運用三角形穩定性的實例,對學生激起疑問:“為什么這些物體都會采用三角形的形狀呢?”學生的思維立馬活躍起來,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動腦,不難找到原因,就是因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三、運用學生生活中的實物,讓數學探究具體化
我們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承擔的是引航者的角色,其作用就是為學生起到點撥、破解謎團的輔助作用。“潤物細無聲”地啟發誘導學生去探究、獲取數學知識,并能夠學會獨立思維。例如,我在教學“物體的容積”的時候,首先從學生身邊的實物著手,如,教室、飲料瓶、墨水盒、粉筆盒等,在學生掌握物體的體積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觀察這些物體(容器),探究計算物體容積的方法,知道體積與容積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這樣有利于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及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主動學習。
四、充分利用生活經驗,讓數學探究生活化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但是若能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便會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樂趣,感悟到學習數學的真正價值。比如,一個數加上或減去整百、整千的數,就可以利用學生去超市購物的經驗,學習算法。情境創設:爸爸身上有137元,要給小明買98元的多功能筆,爸爸可以怎樣付款,還剩多少錢?學生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好的還是付整找零的實際例子,付出100元,再用37元加上找回的2元的方法,得出137-100+2的算式。這樣,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究出算法,讓學生在經歷生活歷程中感悟數學的存在,讓學生的數學探究生活化。
參考文獻:
林桂陽.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探微[J].學生之友,2012(02).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