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勇
摘 要:當代的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特別要從小對學生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養成學習的主動性。對于語文這門靈活性很強的課程,需要教師研討和總結,進而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踐。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興趣;學習主動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要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的吸引,調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對語文產生興趣,才會達到教學的目的,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呢?
一、尋找新穎的授課方法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語文課堂上主導地位,對于小學生來講,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如果加上枯燥的授課方式,必然會降低學生的聽課效率。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課堂45分鐘極其寶貴,所以,要讓學生在每一分鐘里都學到知識,教師的授課方法很重要。現在的教師很喜歡用多媒體教學,這一方法很好,不僅會有視覺的吸引力,還可以在某些課文中播放一段符合文章旋律的音樂,做到吸引學生的關注。比如,課文《鳥的天堂》,在多媒體中展現鳥的圖片,配上課文中的文字,在某些段落講解之前,可以選擇某些舒緩的音樂。
教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是小學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時候,遇到這類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前預習課文,在第二天的課上,選擇幾個學生到講臺上講。
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對于小學生來說,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也容易集中,若將語文的學習興趣挖掘出來將終身受用。有時候,無論教師的語言怎樣生動,學生在半個小時候后,興奮點依舊會降低。那么,想讓學生在整堂課上都集中精神,就需要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除了課堂的考核和提問,還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小組相互競技,這種方法對學習語文很好用。比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教師可以將班級的學生分成三大組,首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每組的成員自行選擇自己扮演的角色,然后教師評選哪個組讀得好,進行加分。最后,讓之前沒有機會參與的學生向全班講述“學后感”,這樣的課堂會消除疲勞感,也使師生間變得和諧,更加融洽。
總之,要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出來,不僅需要優秀的教師、授課方式,還要盡可能了解學生對語文的理解,要讓他們主觀上愿意學習語文,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靈感和對語文知識的熱愛。
參考文獻:
楊菊卿.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益之我見[J].成功:教育版,2011(07).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