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義
小學語文對小學生來說神秘有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應該獨占教學課堂,而是為學生起引導作用,讓學生自主學習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與同學自主合作、親自實踐活動等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和水平。
一、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如果一個人對某件事情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么就會主動地去做好這件事,并且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如果教師能夠在語文課堂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那么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就很容易培養了。
小學語文充滿了神秘色彩,教師要在課堂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主動自主地探索語文中的奧秘。例如,在語文課程進行寓言故事《掩耳盜鈴》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設想:如果是你們,你們會有什么樣的方法拿到這個鈴鐺而不被人發現?這時候學生就會開始積極思考,好奇心開始萌發,對這個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不斷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索。學生慢慢地也會逐漸對小學語文學習產生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與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灘水如果不流動,那么它就永遠不會注入新鮮的活水,學習語文也是如此。學生只有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與別人不斷進行自主合作交流,才能培養出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在自主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同學之間相互交流自己的意見,各抒己見,不但說出了自己對某個問題的看法,而且能夠得到其他同學對這個問題的意見和看法,這相當于自己在同一個問題上得到了好幾種不同的見解。何樂而不為呢?更重要的是,在學生自主的合作交流與探索中,學生的自主能力不斷提高,對小學語文愈發熱愛,從而使語文的學習不斷進步。
三、重視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將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密切聯系起來,不要脫離了實際生活。而在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教師盡可能讓學生在生活中親自動手實踐,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才會感到那種親自動手的愉悅感和滿足感。小學語文大多是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教師注重學生在生活中的實踐活動,更能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樂趣,促進學生學習的進步,配合教師教學任務的有效開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小學語文是自主性較強的一門課程,教師與其辛苦而無功的教學,不如教會學生主動去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參考文獻:
拉巴.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有效性思考[J].科學導報,2015(02).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