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華
摘 要:小學數學作為一門極具實用價值的工具性學科,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和水平,正因為如此,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成為學生是否能夠從根本上提高學生數學水平的關鍵性條件之一。就這一問題進行了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教學策略
一、課前預習,促進學生提問
為了能夠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有一個更加清晰的思維目標,我會要求學生對數學進行預習,作為高效課堂的必要保證。同時,為了能夠不斷激發學生的思考,我會要求學生對預習內容無法理解的部分進行思考,然后對仍不明白的問題進行提問,通過這一過程,促進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深入探究和提問,有利于課堂數學學習的深刻思考。
二、設置懸念,引發學生思考
小學生總是時刻保持著與年齡相仿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對學生進行思考上的引導和啟發,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保持高度注意力的同時,對于該懸念產生思考的欲望,從而促進學生思考能力和思考水平的提高。例如,拓展黃金分割課外知識時,在一堂課的開始,我會問:主持人一般站在舞臺的什么地方?畫家和攝影師怎樣構圖才最好看?此時,學生就會七嘴八舌地猜想答案,在猜想答案的過程中,學生由于對這些問題存在好奇,就會不自覺地將這幾種現象聯系起來,進行自主、深入的思考,達到思維深度練習的絕佳效果。
三、小組學習,刺激學生思維發散
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小學教學邏輯思維較強,內容有時又比較抽象,而小學生又恰好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注意力也不容易長時間集中,很難讓學生進行有效思考,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數學的高效學習。因此,我會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積極地思考,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四、多法解題,激發學生多面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當僅僅著眼于應試教育的成績,更不能讓應試教育制度束縛自身的教學方法,相反,要不斷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養成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例如,在平時做題的過程中,在做出題目其中一種解題方式時,教師要不斷對學生進行提問和引導,通過不斷啟發學生,使學生在遇到同類題目時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并在教學中逐步幫助學生形成這種向自己提問“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的學習模式和思考模式,從而幫助學生提高思維的能力和水平。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中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