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守蓮
朗讀是自覺汲取知識和接受文字教育的手段,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什么是朗讀?朗讀就是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具體地說,就是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生動地再現文章內容。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使他們能夠正確地、有感情地朗讀呢?我從這樣幾個方面抓起。
一、做好初讀準備
首先通過初讀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為此,我收集與課文有關的材料,特別是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小故事、小資料,在朗讀課文前介紹給學生。還安排精彩的課文朗讀,使學生對課文的思想內容和意境有較深的印象。
二、創設情境,入境朗讀
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進入了情境,感情就會油然而生。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用生動的語言創設一種情境,帶學生進入課文情境中去。如,在一年級課本《美麗的小路》一課中,有這樣的句子:“多美的小路啊!”“天哪,我的美麗的小路呢?”“我一定要把美麗的小路找回來!”在讀這些句子之前,先讓學生對比觀看小路的變化,通過景物的對比,再讓學生讀這幾個句子,他們的語氣明顯比初讀時有了很大進步。順勢在播放錄音朗讀,學生竟然讀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多種形式朗讀,理解內容
朗讀是為了理解課文內容,對內容體會得越深,就會朗讀得越好。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一篇優美的課文,通過入情入境地讀、聽錄音讀、模仿讀、分角色讀等形式多讀,方能體會文章的美。如,在教學《荷葉圓圓》一課時,我充分利用課件、圖片,讓學生認真觀察,通過自由讀、個人讀、小組讀、比賽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在移情心理作用下,學生換位感受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喜歡荷葉的心情,并在朗讀中自然流露。同時,在朗讀中我注重學生的自身感受,讓他們帶著自己的感受去讀,讀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如,在朗讀小水珠一段時,有的學生認為小水珠很可愛,有的學生認為小水珠很開心,不同的感受使他們的朗讀效果也不同。課堂實踐證明,這樣做,一方面,學生在讀中感悟了課文內容,體驗了思想感情,從課文學習中感受美、享受美;另一方面,在讀中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促進了語言能力的發展。
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只有很好地朗讀,才能體現課文內容。因此,良好的朗讀習慣要從低年級抓起。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