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見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教育部正式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縣也一直在進行基礎教育改革,最近兩年,我縣的基礎教育改革目前已進入深水區。各校都在積極探索課改模式,有“643”導學模式,有“345”導學案,有“分層教學、分組學習、分類指導”的“三分教育”……可謂是百花齊放,各顯神通。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與方略。由于其實效顯著,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綜合來看,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農村小學師資仍存在許許多多的問題:知識水平低,年齡偏大,個別教師習慣懶散又不善于學習。同時農村小學相對封閉,教師負荷大,條件差,在課改風暴面前暈頭轉向,不知所措,產生了認識誤區。
一、以“課桌形式”代替小組合作
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生或群體,為了達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動上相互配合的過程。小組合作學習是在班級授課制背景上的一種教學方式,即在承認課堂教學為基本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教師以學生學習小組為重要的教學方式,通過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達到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的目的,改變了教師壟斷整體課堂的信息源而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局面,從而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小組合作學習應把全班學生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根據性別比例、興趣傾向、學習水準、交往技能、守紀情況等合理搭配,分成學習小組,每組6人,按長方形圍坐,以便啟發引導之后,學生面對面地進行小組討論。
可是很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喜歡“穿新鞋走老路”,形式上是幾個學生把桌子拉成一團,后進生依舊沉默,優等生品嘗成功。后進生在小組中感覺很安全,沒有了教師提問時的提心吊膽,沒有了回答錯問題時的面紅耳赤。合作學習成了后進生的避風港,這對后進生是極其不利的,既不符合小組學習的本意,又不符合教學中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實為合作學習中失敗的最關鍵的因素。比如,在一節《面積單位》的課堂設計中,教師將學生分組討論面積單位統一的必要性時,結果只有部分學生勉勉強強動手操作,大部分學生沒有動。本來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要讓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這樣一來就又變成了一個“微縮課堂”,一人講大家聽,違背了合作學習的本義。
二、以“無序合作”代替合作學習
小組人員分工及分工標準應根據每個人的特長不同進行不同的分工。善于組織活動的學生為組長;善于記錄的學生為記錄員;善于表達的學生為中心發言人。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鍛煉,定期輪換主發言人,每人都有發言的機會,在主發言人表達之后,如有遺漏,中心發言人可以補充。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教師是全班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和掌控者;是組內研討的參與者;是小組研討的引導者。而有的教師還是采用“灌輸式”教學,將知識從教師的口中傳授,而不是讓學生探究。頂多拿一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討論完了隨便讓幾個學生回答,既不分工,更不讓學生自主回答,討論時轟轟烈烈,收獲時顆粒無收。他們的學習探究活動如蜻蜓點水,只有形式,沒有內容。有的只是對一下答案,有的是小組長把答案讀一遍后,問一聲“有不會的嗎”,無人應聲,即討論完成了。有的只浮于表層,并沒進入實質性問題的探究和合作,有的小組僅僅是個別學生在認真思考探究,別的學生則做一些與問題無關的小動作,有的學生甚至不思不想,相互間談天說笑,等別人討論出結果,坐享其成。優秀學生發言多,學困生則成了聽眾,整體參與度不均衡。合作學習完全流于形式,造成學習效率低下,最終導致合作學習的失敗。
三、“隨便合作”代替真正合作
合作中有重“課內合作”、輕“課外合作”,重“小組內合作”、輕“小組間合作”現象。現在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課外合作學習的價值,認為學生在課堂合作中合作即可,在課外沒有教師的監督,學生不可能自覺地進行合作學習。實際上,數學的學習內容有很大的延續性和拓展性,在一節課40分鐘內通過合作學習就能徹底完成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是不可能的,而且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要求合作學習必然要延伸到課外。同時,課外合作也能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意識,消除現在獨生子女培養的弊端。因此,數學教師不僅要重視課內合作學習,更要重視課外合作學習。其次,另外一種課堂教學是忽視小組間的合作學習。幾個人被分到一個小組即形成一個完整的團隊。教師可以在小組評價和學習競爭中體現其作用。
綜上所述,農村廣大教師只有轉變觀念,加強學習,用心領會課改精髓,多向城市中課改先進校學習,農村課改才能走上正軌。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