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菁
摘 要:“簡單電路”是一堂很典型的實驗課,對于實驗材料的選擇就要很重視。從實驗材料的認識、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成功后的分析這三方面改進,提高本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實驗材料;實驗成功;簡單電路
“簡單電路”是蘇教版五年級科學第三單元“電和磁”的第一課。本課將學會連接完整的電路,建立完整的簡單電路的概念,為以后的學習和研究電學打下基礎。
可是在第一節課上下來之后,卻帶來了深深的困擾。實驗的成功率很低,學生也完全不能理解為什么小燈泡會亮。為此,我又重新審視了本節課內容以及學生的已有知識體系,從這幾個方面做了些改進。
一、從實驗材料的認識改進
電雖貼近學生生活,但是學生沒有條件和機會去接觸、分析電路。因此,別說電路了,就是電池、導線、小燈泡這些器材,學生也是缺乏充分認識的。
所以我在教學的時候,讓學生拿著導線、小燈泡、電池好好認識一下這三樣物體的結構,并說一說各個物體的每一處地方都起到了什么作用。比如小燈泡的認識,在燈泡的表面學生還是比較清晰地認識小燈泡上面是玻璃罩,保護著里面的燈絲,中間是金屬皮,最下面是小錫點。但是對于金屬皮、小錫點起到什么作用學生還不清楚,如果在這里沒有認識清楚的話,所以在課前我就準備了一張被解剖的小燈泡圖片,讓學生知道小燈泡內部有金屬絲,一根連接燈絲一端和小錫點,一根連接燈絲另一端和金屬皮。
二、從實驗材料的選擇改進
“簡單電路”是一堂很典型的實驗課,對于實驗材料的選擇就要很重視。第一次上課的時候,我想著為學生提供方便,讓他們的手不要太勞累,就把電池盒、燈泡座都放入在其中。在做實驗之前還讓學生好好認識了一番,可是在做實驗的時候就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很多問題。第一,認識這些新工具、怎么使用它們花費了一些時間。第二,在做實驗的時候,學生總不能很快接入,不是擰不緊使得電路的電流不能通暢流動,就是因為這些工具因為年代的長久,使它自己本身出現了生銹、松動而產生的接觸不良,讓小燈泡也無法亮起來。第三,這個電路工具的加入使對電流如何形成回路這個概念的建構又帶來了很大阻礙。
所以我經過幾番考慮后,放棄了這些工具的幫助,選擇了最簡單的實驗材料:一號電池、導線和小燈泡。而且這三個實驗材料的選擇也有很大好處:
第一,為建構小燈泡會亮是因為電流形成回路這個概念打好基礎。這三個材料雖然簡單,可是在實驗中卻有多種連接方法,如果運用了電池盒和燈泡座反而局限了學生的思維,因為只有一種連接方法。而這三個簡單材料卻有5種不同連接方法,不僅減少成本,而且也充分開發學生的思維。
第二,這個簡單的實驗也能考驗組內學生的合作意識。雖然材料簡單,可是沒有了那些幫助的工具,要讓每個點都連接好,不能有接觸不良,每一個學生都要齊心協力,否則實驗就很難成功。
三、從實驗成功后的分析改進
在平時的科學課堂實驗探究活動中,發現學生在交流和結論時學生的思維參與不足,不能從表象出發探究本質。在這節課中我也犯了這樣的錯誤,太過注重學生實驗操作有沒有成功,對于實驗成功后的分析也就是這個小燈泡為什么會亮沒有注重,使得下課后學生學會了怎樣使小燈泡發亮,但對其原理是很模糊的。為此我在課中做了這幾點,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簡單電路”是因為電流形成回路這個概念。
1.在課前,我就用卡紙畫了很多個小燈泡、電池。在認識實驗材料結構及作用這個環節時,我就及時貼在黑板上,并且板書出燈泡、電池各個部分的結構名稱,以便學生在分析成果時能準確說出連接的物體名稱。
2.在第一次嘗試連接,讓小燈泡亮起來這個環節中,我把成功的連接方法和不成功的連接方法,都一一展示在黑板上,并讓成功的組來說說他們是怎么連接的,找出相同點。讓沒有成功的組改正自己的連接方法。這樣的集體分析,讓學生馬上就知道為什么連接錯誤的原因,效率也很高。
3.每個組都成功以后,解決我們這個課的一個最難的難點。“為什么電池的兩極分別連接小燈泡的兩個觸點,小燈泡就會亮起來了呢?”這個時候應該充分給學生時間來進行討論,而不是讓他們想一想就完結的,有了思維的碰撞,學生的思考才會完整,這樣也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在這個時候學生也會說到“電從電池正負極同時出發,經過導線在燈泡中碰在一起,燈泡就亮起來了。”可以看出學生還是很有想法的。可是有個科學性的錯誤就是電流的流動方向。電流又是那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我就想到借助多媒體這個平臺,讓無形的物質有形化,讓學生對“電流從電池正極出發。通過導線、小燈泡回到電池的負極,形成電流的回路。”認識更為清楚。我相信對這個“小燈泡為什么會亮”已經分析得非常到位了。
比較前后兩次課上下來,第一次設計雖然課堂很熱鬧,看似每個學生都在動手,可是又有多少真正的科學知識、技能在其中呢?學生走入課堂和走出課堂的提升不是很多。而第二次設計,不僅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更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