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國梅
在科技變革迅猛的今天,我們的孩子必須具備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只有這樣社會才能不斷進步。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呢?結合我多年的數學教學工作,談談我粗淺的認識。
創新意識的培養體現在數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
一、導入環節激發創新意識
教師在鉆研教材、研究學生的基礎上,營造出新課導入的情境氛圍,架起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括之間的橋梁,使學生自主地探究新知,實現數學的再創造。
1.利用圖像創設情境
學生對形象逼真、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的圖片和動畫片非常感興趣,再加上教師生動語言的描述,學生的思維容易被激活。例如,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時,教師可創設“雞媽媽找孩子”的情境,即天要下雨了,雞媽媽找孩子們回家避雨,樹林里有3個雞寶寶,草坪上有7個雞寶寶。先讓學生敘述這幅畫,再提出10的加減法的數學問題,從而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促進了學生主動探究發現新知的欲望,點燃了學生創新的火花。
2.利用游戲創設情境
低年級的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穩定性差、注意的范圍小。在導入環節中,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學習,體會學習知識的樂趣。如,“找朋友、開火車、當郵遞員”等,寓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于充滿生機的游戲情境中,激發他們的主動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
3.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創設情境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談騎自行車的感受,再提出“自行車的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的?”這個問題,從而導入新課。這樣的導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懂得了數學知識源于現實生活,生活中到處有數學。
二、新授環節培養創新意識
新授課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形成、思維的發展、智力的開發,基本上都在這個環節中完成的。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利用這些因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材中普遍存在著創新教育的素材,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并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例如,教材中出現的:“通過上面的例子,你發現了什么規律?你能概括×××的計算方法嗎?你能推導出×××的計算公式嗎?”……這些都是為了讓學生主動參與認知,親身感知和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師啟發和引導下,讓學生自己探索、自己發現、實現知識的再“創造”,教師千萬不要代替。
2.鼓勵學生猜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猜想是創新的翅膀,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并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培養學生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創新精神。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時,先讓學生用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去量長6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得出長方形的面積是18平方厘米,目的是讓學生感知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有關,然后讓學生大膽猜想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學生猜想后,要對猜想結果進行驗證,因為猜想的結果不一定正確,沒有知識的形成過程。猜想的目的地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在練習環節中,強化學生創新意識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基本途徑。教師要注意練習設計的層次性和目的性。基本練習的目的是鞏固基礎知識;綜合練習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識,使知識形成技能;發展練習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例如,在練習中可以一題多變,即改變已知條件,再探求問題結果;還可以一題探尋多種解答方法;一題多問,即只給出已知條件,讓學生探究其結果的可能性。
四、在總結環節中,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堂總結是對一節課學習過程的回顧,是對學生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的梳理。這個過程既不能由教師包辦代替,更不能走過場,要讓學生自己小結,體驗“再創造”成功喜悅的過程。同時要激發學生進一步去發現、探索的動力,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