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婷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初見端倪,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著力促進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迎接挑戰的主要對策。新形式、新情況,帶來了新任務、新問題,呼喚著新思路、新對策,更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導我國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實踐。怎樣用新理念指導教學,讓學生對數學課產生興趣,積極地參與到數學的學習活動中呢?我作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創設情境,感知學習樂趣
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好奇、好動、好問的心理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而又真實的學習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導入環節,課件:懶羊羊、暖羊羊等4只小動物站成一排做投球進桶的游戲,每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投球,比一比誰進得多,他們玩得可開心了。這時熊大、熊二、沸羊羊、美羊羊也來了,當輪到美羊羊投球時,它停住了,為什么呢?通過事件的發生,讓學生感知活動的不公平。“你認為這些小動物應該怎樣站,投球才是公平的?”拋出問題,引發思考,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小動物圍成一個圓形(課件隨時展示投球進桶的圓形畫面),從而引入新課。動畫的引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初步感知點與線的關系,為教學圓的特征做了鋪墊。
二、方法多樣話、個性化培養創新意識,增強學生興趣
新大綱提出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寫入了前言不凡,并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于大綱全文。我認為要讓學生多嘗試、多探索,鼓勵方法的多樣化,相信人人都能成才。數學的奇異美則指數學所得出的結果給人以出乎意料的一種美,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激發學生去發現、創造奇異美。
如,在教學“統計”時,設計了一個“巧克力傾倒”的問題情境,由“怎樣知道三種形狀的巧克力各有幾塊呢”激活了學生數學活動的興趣,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通過多媒體所展示的生動形象、富有童趣的畫面,產生分一分、記一記、數一數的愿望。在學生的統計過程中,有的是報一個,記一個;有的是分類排一排,有的是用1、2、3……來表示,有的說用“-”來表示……這些方法各有特色,都是書上內容的合理補充與拓寬,這一切都十分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萌芽,感到學生的潛能的確很大。
三、動腦思考,領會學習方法
數學學習的過程是讓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能力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的、開放的去探索,去發現,再去創造有關數學知識的過程。面對五六十人的大班額,傳統的教學,學生不能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教學,學生的積極情感得不到體驗,這樣的教學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此現狀下,小組合作學習便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
如,在教學“合理安排時間”時,小華雙休日想幫媽媽做事情:洗衣機洗衣服用20分鐘;掃地用6分鐘;擦家具用10分鐘;晾衣服用5分鐘。經過合理安排,做完這些事至少要花多少分鐘?學生讀題思考后進行小組討論,學生通過說、畫、議,產生了組內答案,隨后組間交流,拋出本組的答案和構思,出現25分鐘和21分鐘兩種答案,會是誰呢?生說:“我組認為:在洗衣服20分鐘的時間內,小華可以完成掃地(6分鐘)、擦家具(10分鐘)、曬衣服(5分鐘),共計21分鐘。”“我組認為:在洗衣服的時間內,只能做掃地和擦家具兩件事情,因為曬衣服要在洗完衣服之后才可以,所以是25分鐘。”
……
學生在爭論中,讓我們感受到,他們關注了生活中的細節,合理地安排了時間。
新一輪數學課程的核心是創造適合兒童發展的數學,即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基本出發點就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如今數學課程更關注人的發展,關注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更加注重聯系現實生活與社會。如果我們將抽象枯燥的數學命題轉化為形象直觀的教學材料讓學生感知,教學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展示教材教學之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師不斷地努力下,學生一定會在快樂中收獲更多的知識,體會知識帶來的無窮魅力。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