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昌核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質疑問難、合作交流與創新思考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它能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那種單一化、模式化、教條化、靜態化的弊端,而使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因為它如同交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讓孩子們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遨游,品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一、注重操作實踐
動手操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維,使“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他對具體形象的內容、生動活潑的形式、新奇動人的事物比較敏感,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實際操作,讓學生帶著實驗材料走進課堂,通過他們看一看、摸一摸、擺一擺、數一數、量一量、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以及進行分割、拼合等操作過程,讓多種感官協調統一,并在實踐中去感受,探索未知,這樣,學生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而且提高了觀察、分析、比較等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教學“毫米,分米的認識”時,可讓學生動手測量兩條相差3厘米多的電線。讓學生進行比較,產生疑問,多的部分應該用什么長度單位來測量,引出毫米這個長度單位,然后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并用鉛筆指出來。有了這一系列的動手實踐,1毫米的長度就已經深深印在了學生的腦中,又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培養創新精神
首先,要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想創造。通過讓學生看電視、聽廣播、閱讀課外書了解國內外科學發展新動態,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達的不竭動力。第二,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敢創造。例如,在教學“通分”一課時,新課導入教師創設了如下情境:唐僧師徒取經途中,孫悟空拿到兩塊同樣大的餅,一塊切出了1/2,另一塊切出它的1/3,豬八戒想,我可要吃大塊的。同學們,你們說饞嘴的老豬會選哪一塊呢?由于問題是故事情境中提出來的,學生興致高,紛紛說會選大塊的,但不知道是1/2塊大還是1/3塊大。于是教師順水推舟,請大家邊思考邊討論,比較1/2和1/3的大小,可采用哪些方法?經過充分的思考、討論,學生得出了如下答案。生1:可以把兩個分數轉化成分母相同分數再比較大小;生2:也可以把兩個分數轉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生3:畫線段圖;生4:把它化成小數再比較。
三、激發問題意識
教學時,要采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學生的提問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一定深度、難度時,老師給予表揚、鼓勵。但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幼稚或偏離教學要求,引起哄堂大笑時,就會挫傷提問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在課堂上沉默下來。所以,對不善提問的學生更要加以鼓勵,保護他們質疑的積極性,增強他們提問的勇氣。
教師要在鼓勵學生多發問的基礎上朝提問的針對性方向邁進,提高質疑的質量。首先,我認為初始階段教師要示范培養,引導學生怎么質疑,巧妙地將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過程,讓學生模仿,使學生悟出提問的方法。其次,上路以后,要精心設計,誘導學生實踐質疑。這就要求教師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吃透學生,做到有備無患。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先采用“分”的方法——把一個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證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合”的方法——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經過充分的自學,提出了許多既有價值,又令聽課老師意想不到的問題,如:(1)完全一樣是指什么?(2)三角形的底越長,它的面積就越大對嗎?(3)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變成底×高/2嗎?(4)用一個三角形怎樣推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特別是后兩個問題,教師如果不吃透教材,怎能處理這些問題,怎能將我們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呢?第三,要多途徑、多方面為學生留存質疑機會,提高學生質疑能力。例如,講質數、合數時,故意不講1是什么數。讓學生產生1是什么數的疑問。再比如,在教學“方程的意義”時,學生猜一猜接下來老師會問什么問題?從而讓學生自主解決等式與方程的關系。
四、呼喚合作學習
討論交流是在學生獨立學習,并對所學知識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和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問題,以促進教學任務的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小組群體活動的主體功能、互動功能,培養積極參與、平等競爭、互相協作的良好學習習慣。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也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有展示才華的舞臺,使他們感到被人尊重。因此,一堂優質的課必須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優質的合作,教師應創造機會與學生合作,也要創造機會讓學生之間合作,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與集體主義精神。如用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方法,讓學生分組討論,共同解決問題,改變以往師問生答的老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增強課堂教學中的人際交往,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