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表達能力的形成有一個“學習—模仿—創造”的過程。小學階段正是語言積累、訓練語言表達的黃金時期。在策略上通過“熟讀細品”,豐富語言積淀、“讀”“寫”中滲透口語交際表達訓練、疊加有效“追問”,激發思維潛力,創設傾聽情境,形成言語“共振”等有效方式來幫助學生深化閱讀體驗,從而在中年級這個言語能力提升跨度最大的時段充盈語言表達。
關鍵詞:閱讀;語言表達;訓練;策略
新課程更為關注學生學習中的自身體會和感悟,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小學階段正是語言積累、訓練語言表達的黃金時期。低年級學生處于字詞積累階段,在回答問題時可能只能說出幾個詞語。而到了中年級,有的學生仍是句不成句,這明顯會阻礙學生下一步“段”的發展,更別論“篇”的形成。那我們有哪些策略能幫助中段學生深化閱讀體驗,充盈語言表達呢?
一、“熟讀細品”吸收文本表達技巧,豐富語言積淀
語言表達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個“學習—模仿—創造”的過程。小語教材雖“小”,但它十分強調一個“準”字,可以說,從漢語拼音到字詞句段篇,處處都精雕細琢,合乎規范,堪稱精品。因此,語文課本無疑是最好的啟蒙材料。在中年級的教學中,除了讀懂內容外,教師要引導學生細細地品味和賞析字詞運用的精妙、句式結構的表達運用技巧,慢慢學會從字、詞、句、段、篇等各方面品析、鑒賞文學作品,結合自身實際,學習、積累、消化,逐步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
二、“說”“寫”中滲透口語交際表達,強化言語訓練實效
關注文本表達是教學的出發點,那么關注學生的口語表達就是教學的落腳點。在關注文本表達,品味遣詞造句的同時,教師若相機滲透訓練口語表達,嘗試遷移運用到自己平時的說話和作文中去,將事半功倍。常見的言語訓練分為“說”的練習和“寫”的指導。
1.說的練習
(1)朗讀。無論哪個學段,朗讀都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方法。朗讀是語言積累的第一步。讀通、讀順、讀懂,不斷地認識語言、品味語言,在思維過程中誘發靈感,引起聯想,在明理和領悟中走向創新,從而逐步掌握“感知、領悟、積累、運用”這一學習規律。這是學生的認識過程,也是學生發展思維的過程。學生的語感大大提升,用完整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自然就不是什么問題了。
(2)造句。從低段教學開始,造句幫助學生將積累的詞語運用遷移,在運用中既能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又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開口說完整的話、連貫的話;到了中段,不僅是讓學生造好句子,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遣詞造句的過程中,練習表達個性化的東西,因此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發展學生運用詞語的能力,是中段學生造句的一個重要任務。如用“影響”一詞造句。學生造句,“爸爸看電視時聲音開得很大影響我做家庭作業。”這個句子沒有問題,這里是把“影響”放在句子的中間用作動詞,那我們是不是還可以將“影響”放在末尾呢?孩子受到啟發,情緒被調動起來,自然會七嘴八舌地說出新鮮的想法。適當的啟發配合加上及時的鼓勵,你會發現孩子們中不乏“言語大師”。
(3)口語交際。教材中每個單元都設計有“口語交際”板塊,教師可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或接近學生已有經驗的話題進行拓展,使學生有話可說。如:《學會自救》,我們通過創設情境,共同回顧生活中遇到突發意外的事,如:火災、上學路上交通意外、外出游玩意外受傷……師生討論、表演如何處變不驚,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這對提高全體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起著重要作用。另外,關于“說”的訓練還有許多許多,比如看圖說話、復述、想象說話、擴寫句子等。
2.“寫”的指導
(1)模仿寫話。以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煙臺的海》這篇課文為例,在作者的筆下,四季都擁有著不同的性格。“煙臺恰是北面臨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獨特的海上景觀?!薄岸欤詈稚暮C骘@得很凝重”“春天,海水變得綠瑩瑩的?!边@些句子都對孩子的語言積累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于是,我們班的孩子便在紙上動情地介紹起了自己的家鄉:我的家鄉是個風景如畫的地方,這里沒有大城市的那種壓抑氣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輕松快樂的心情。這里有藍藍的天、碧綠的大地、參天的大樹、可愛的小動物和勤勞善良的人們。由于是靠海的緣故,所以這里便有了一份獨特的海上景觀。春天,漁民們都去養殖區播下希望的種苗;夏天,漁民們來到海邊乘涼;秋天,漁民們帶回來了一船一船的魚;冬天,漁民們不在,卻引來了一大批游客,觀賞冬天的海。那是多么壯觀的景象。
(2)想象寫話。《荷花》中有這樣的句子:“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蹦敲矗怀氐暮苫〞宫F出哪些姿態呢?我們用“有的……有的……還有的……”這樣的句式進行訓練。孩子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有的荷花昂著頭,挺著胸,像保衛池塘的哨兵;有的荷花羞答答地低著頭,彎著腰,好像沉醉在自己美麗的倒影中;還有的荷花躲在荷葉背后,只露出半張粉嫩嫩的臉龐,好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
孩子的潛能是無窮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處處留意、挖掘文本中的語言要點,適時放手讓學生進行拓展訓練。
三、疊加有效“追問”,激發思維潛力,豐富語言表達
學生口語表達時,很難全面地考慮問題,習慣于用一個詞語或一個短句,這是不完整的表現。追問正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進行深入創造的過程。適時地疊加“追問”可以及時地啟發和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拓寬思維的廣度,有效開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增進思維的深度,提升學生的認知潛力。
有效的追問是為了鼓勵學生主動用自己的語言來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要把握好以下兩點:一是難度適宜。問題太容易,學生依舊會以“很好”“對”這樣的萬能答案應付。太難,學生則會支支吾吾說不上來。追問一定要符合學生回答問題能力的實際。二是內容適量。追問的內容并非多多益善,不可像連珠炮似的一發而不可收,要讓學生把握得了、接受得了。適量的追問有利于學生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互助學習中創設傾聽情境,言語“共振”中共同提高
新課程改革主張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去選擇、去探索。到了中年級,可以嘗試更多地將互助式學習方式融入課堂中去,多采用討論、匯報的形式,將話語權交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讓盡可能多的孩子張嘴說話。無關結論的對錯,在相同的表達方案中,吸取他人意見表達的精華處,在不同意見的探討比較中,讓孩子擁有自己的評價標準和評判的勇氣。
在“傾聽”的位置上,教師簡省的語言反而給學生口語交際提供更為寬闊的自主活動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甚至可喜地形成了“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后波生”的教學氛圍。
語文教學的本位訴求,要求學生不僅有豐富的文本閱讀體驗,更要有充盈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效地指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會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時刻充盈著濃濃的語文之味,令人在油墨清香中陶醉遐想。
作者簡介:顧天星(1991.10-),女,江蘇如東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