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雅真
近年來,信息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中,架起了一座溝通信息時代與數學教學的橋梁,為數學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它改變了傳統的“黑板+粉筆”的單一的呈現方式,以其教學過程的可視化、互動化、個性化使數學教學變得生動、直觀、有趣,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激發學生興趣,創設學習情境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有了好的開頭,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堂數學課,如果能夠運用多媒體去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巧妙地開頭,就能激發學生深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中,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例如,講“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創設了這樣的學習情境,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了自己用Flash制作的小動畫。其大意是:在一幅風景如畫的別墅里,居住著一只猴子和它的3個孩子。一天早晨,猴媽媽給孩子們派發烙餅,把一個餅干平均分成2份,拿給猴老大1份,可猴老大就是不高興,說:“我不,我不!我要2份。”猴媽媽并不生氣,它拿過餅干把它平均分成4份,拿給猴老大2份,她望著心愛的孩子說:“這下可多了!這下可多了!……”接著,猴媽媽把剩下的2份拿給猴老二,可猴老二不高興,猴媽媽見狀,眼珠子一轉,就拿出另一個相同的餅干,平均分成6份,分給猴老二3份,猴老二高興地嚷著:“我的比老大多。”老三是小弟,在它看來,理應比兩個哥哥多。猴媽媽摸透了小兒子的心理,又拿出一個相同的餅干,平均分成8份遞給老三4份。老三高興得跳起來說:“我的餅干最多!”這時我停止了故事的播放,問:“同學們,猴子一只比一只高興,但它們真的一只比一只分得多嗎?大家想知道答案嗎?學了今天這節課的知識后你們就知道了。”這樣運用多媒體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巧妙地開頭能使整個課堂活躍起來,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學生的心一直被課本中的新知識牽引著,這樣就能順利地進行教學。
二、突出教材重點,突破知識難點
多媒體具有形象、具體、逼真、生動、聲情并茂的效果。所以,如果能恰當地加以運用,把教材中抽象的東西具體化,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弄懂老師難講明白的內容,既突出了教材的重點,又突破了知識的難點。例如,在講授“梯形的面積計算”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梯形面積計算的方法這一教材重點,突破其難點,我用電腦演示了自行設計的CAI課件,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重疊在一起以它們的右下角為定點,旋轉第一個平行四邊形,接著,使用頻閃提示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拼成平行四邊形的底與原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關系?高與原梯形的高有什么關系?其面積怎樣計算?大小與原梯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從而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徹底地明白了計算公式中為什么要除以2,這樣,就突破了本課的難點,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三、增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在日趨成熟的教學改革中,精講已成為人們普遍認可的教學主流。這一主流折射出課堂教學中練習的重要性。精講,能使學生感知新知識,但未必能使學生形成技能。所以,要學生“熟能生巧”,就不能不考慮在一節新課中的練習設計。在傳統的鞏固練習中,習題的來源,靠的是老師的一支粉筆。一節課,只有40分鐘,老師能在黑板上寫上幾道題呢?如果利用多媒體,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提供大量的習題,能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漸進地突出重點,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
總之,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老師如果能巧妙運用,不僅能豐富課堂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重難點,增大課堂容量,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