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農卓恩 劉寧杰
摘 要:在NETLOGO上構建一個基于agent的計算機仿真模型,用這個模型做一個仿真實驗,重新驗證產權流動性差是導致競爭市場上的國有企業逐漸衰落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NETLOGO;agent;產權流動性;國有企業;仿真實驗
中圖分類號:F27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6-0147-03
引言
2013年,我國的規模以上國有企業總數在全國規模以上企業中幾個指標的比例如下:企業數占2%,資產總額占的12.9%,而這些指標,在1999年分別是:37.8%、68.8%,由此可見一個現象:國有企業在與私有企業的競爭中正逐步敗退。解釋這個現象的經濟學理論很多,但主流經濟學的觀點是認為由于國有企業產權不清晰所致,而農卓恩(2007))曾進一步把它歸結為產權流動性問題,農卓恩、翁鳴(2007)在swarm平臺上做了計算機仿真實驗[1~2]。由于netlogo平臺的優越性[3~4],筆者在NETLOGO上重復了這個仿真實驗,結果證實了農卓恩、翁明等人的實驗。
一、仿真程序的基本思路
把netlogo給出的平面虛擬世界劃分為若干區域,有兩種turtles(表示人或企業或某種生命體,在這里表示企業)在這個虛擬世界上競爭,一種是叫做humans,另一種叫做gods,兩者在初始時間獲得相同的食物——100單位的食物,隨機地分布與各個區域內尋找食物。Humans與gods的唯一區別是其流動性不同:當一個humans的食物下降到80以下時,它就會隨機地再另選區域,而當一個gods的食物下降到80以下時,它并不另選區域,而是繼續待在原先的區域內尋找食物。尋找食物的辦法是移動并觀察腳下的地塊的顏色,如果顏色為綠色,就表示腳下有食物,然后撿起來裝入自己的食物包就可以了。被拿走食物的地塊變為黑色,但地塊會按照一定的概率生成新的食物,即變成綠色。兩種turtles都可以按照一定的規則拆分,生出新的企業,新出生的企業遺傳了母企業的特性和一般的資產(食物)。圖1是該程序運行過程的景象。
二、程序代碼及相關說明
另外,還通過界面上的滑動條來定義一些參數,如riskn是風險偏好的上限,humann和gqn分別是私有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初始數量,hj則控制食物(植物)再生的速度。
三、仿真實驗及若干討論
移動滑動條,選擇riskn的值為76,這表示最高的風險偏好為76,選擇humann為847——初始時私企數量為847個,選擇gqn的值為1 000,即初始時國企數量為1 000個,然后選擇hj的值為108,即如果某地塊的0~1 000的隨機值取值小于108則給該地塊變為綠色。按動setup按鈕,然后在按go按鈕,程序開始運行。該程序運行到140周期左右,私有企業產值超過國有企業(見圖2,黑色曲線為國有企業產值,灰色曲線為私有企業產值)。
當程序運行到大約3 800周期的時候,國有企業的數量降低為零(見圖3)。
該仿真程序的魯棒性很好,無論改變什么參數,國有企業最終都一定滅絕,而私有企業則不一定滅絕。
如果提高參數hj的值,即增加食物再生的概率,亦即改善外部環境,則國有企業滅絕的速度會減慢,但最終還是滅絕的。該變其他參數也不改變國有企業滅絕的結果。由于在整個程序運行過程中,國有企業與私有企業的唯一區別是當自身的食物下降到80以下時是否重選區域——私企重選而國企不重選。由此,可以知道正是這個唯一的原因導致國有企業在與私有企業的競爭中落敗。
結論
本文的結論是,產權流動性對一個種群而言是生死攸關的,即如果一個種群的產權不能自由流動,這個種群將與其他種群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國有企業之所以不斷衰落,其根本原因就是產權流動性差。但是,國有企業產權流動性差的原因是產權不清晰——這是科斯定理的一個含義,而一旦產權邊界劃定清晰了,產權流動的結果也就導致國有企業這樣一個概念不存在了。從這一角度可以看出,無論如何,在競爭市場里,國有企業這樣的種群是最終會消亡的。當然,在政府壟斷保護下,少量的國有企業不受此規律的約束。
參考文獻:
[1] 農卓恩,張呈,吳黨恩.國企產權改革趨向的邏輯:一個理論解釋與仿真實驗[J].統計與決策,2007,(8).
[2] 翁鳴.基于Swarm的經濟仿真方法研究[J].計算機科學與工程,2007,(5).
[3] Steven F.Railsback and Volker Grimm.Agent-Based and Individual-Based Modeling[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 廖守億.基于Agent的建模與仿真概述[J].計算機仿真,2008,(12).
[責任編輯 吳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