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歡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對一則比喻深有體會。
這個比喻將學生比喻成不懂當地語言的旅行者,而教師被比喻成當地人。旅行者處于一個陌生的國家,他不會說當地的語言,卻希望當地人明白他的意思,找到一個簡單問題(哪個旅館距離自己最近)的答案。在這一情境中,當地人和旅行者有著各自的語言表達與意義解釋系統,他們互相不能明白對方的意思。就像教師有著自己的計劃和安排,而學生卻用不同的方式提出要求,信息輸入系統與輸出系統似乎沒有進行有效對接。
對于“本地人”教師而言,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育是一個不完美的人帶領另一個(或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過程。教師不能想當然地把自認為“正確”的知識強加給學生。一年級的學生現階段正在學習加減法,可是他們難道僅僅是為了“能算”而學嗎?簡單粗暴的反復練習是否會將孩子曾經對數學美好的憧憬擊垮呢?數學不應該是反復與枯燥,不要急,慢慢來,你的孩子會給你一個驚喜。當我許諾他們“數學是好玩的,可以使你變得更聰明,可以使你們的雙眼更加明亮”,孩子們都努力地瞪大眼睛望著我,我知道這是他們對我的信任,更是我的責任,我對自己的鞭策。
要做到這一點,作為“當地人”需要深思熟慮,需要切身體會到“旅行者”的需求。在“認識11-20”這一課中,作為“當地人”的我,自認為教案還算嚴謹,覺得從兩方面:為了計數方便“10個小貼紙換成一個大拇指”“祖先的石子計數,10個小石子換成一個大一點的石子”,學生應該可以充分體會出“1個十”作為計數單位的簡便性。可是過渡到讓學生擺11根小棒,你覺得怎樣擺可以讓別人看得更清楚,一眼就看出有11根小棒這個環節,大部分學生不明白我這個說著家鄉話的“當地人”在問什么問題,一臉茫然。也就是說,在我之前的引入中,并沒有讓學生感受到順其自然,或者說讓學生對我之前的如此鋪墊意圖恍然大悟而產生躍躍欲試的切身感受。我沒有預想到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對學生思維水平估計不足,另一方面是考慮教學內容偏多,自己主觀方面需要孩子快速抓住要領。這里的處理,如果我能多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10個雞蛋裝成一盒,10卷卷筒紙包成一袋,10個羽毛球放入一筒等,相信我的孩子眼睛里會放射出不一樣的光彩。
陪蝸牛散步,在教學這條路上,需要教師減緩匆匆的腳步,陪著一群對未知充滿好奇的孩子慢慢散步。誰說“慢”不是教育的一門藝術?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