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承強
打開小學語文教材,我們總能看到一些色彩鮮艷、形象生動、惟妙惟肖的插圖。這些插圖新穎獨特,富有童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對解讀課文內涵也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在我們這些農村學校,充分挖掘插圖資源,進行形式多樣、方法多變、層次多重的語文訓練,一定能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效。那么,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該如何巧妙地用好插圖呢?本文將試著從以下三方面探討插圖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一、巧用插圖,處理好教學的幾個環節
1.觀察插圖,導入新課
興趣是求知的先導。新教材針對兒童認知心理,運用了許多生動有趣的插圖進行誘導,只要我們抓住這些插圖深入解讀,精心設計,就一定能為我們有效快速地導入新課打開方便之門。
在教學《可貴的沉默》時,我就用幻燈片呈現第一幅插圖:請學生仔細觀察孩子們的表情、動作,用一句話來說孩子們的心情。(興奮、驕傲、神奇十足……)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興奮、驕傲。緊接著我又呈現第二幅插圖問:又該怎樣來形容孩子們的心情呢?(沉默、難過、垂頭喪氣……)我又相機板書:沉默、難過。當學生被這兩幅截然不同的插圖吸引時,我便引導學生提問:是什么原因使得“興奮、驕傲、神氣十足”的孩子變得“沉默、難過、垂頭喪氣”了呢?這中間又發生了什么事情?請大家盡情朗讀,到文中找答案吧!學生帶著興趣、揣著疑問走進課文。
2.借助插圖,承前啟后
課文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的。學生對課文朗讀、理解、感悟、積累、運用,需要“幾進幾出”課文,他們常常要在文字與情景之間來回多次,才能達到目標。而課文中的插圖便是學生“進出課文”的橋梁。
我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時,學生交流了有關重陽節的習俗,卻無法感受“插茱萸”“登高望遠”的真實情景。我便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了解到重陽節這天,一家人頭戴茱萸,手挽著手登上高山,臉上洋溢著笑容,學生自己也很快就融入了溫馨、幸福的情境中。這時,我引導提問,而遠離家鄉的王維呢,此時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學生帶著溫馨、幸福的企盼去讀這首詩,卻發現王維孤身一人,徘徊在一群群歡聚的陌生人身旁,孤寂、落寞、思念、慨嘆,種種思緒彌漫心頭。學生的感悟頓時深沉了,透徹了。
3.依托插圖,推波助瀾
新課標指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依托插圖,注重情感熏陶,潛移默化,從而有效地實現課文教學的人文目標。
《掌聲》一文描寫了兩次掌聲。第一次是英子上臺時同學們“熱烈、持久”的掌聲,第二次是演講結束時同學們“經久不息”的掌聲。當讀完描寫第二次掌聲的這個片段后,我便出示插圖,引導思考:此刻你想把掌聲送給英子嗎?你想用掌聲告訴英子什么呢?看著圖中英子自信的神情、老師和藹的笑容、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大家也很投入地討論起來。“英子!好樣的!你終于戰勝了自己!”“英子,真堅強!”“英子!你就要這樣!自信點!”聽到同學們對英子真誠的鼓勵,此時,我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我說:“我的掌聲是送給每一位同學的。”同學們也熱烈地鼓起掌來,他們說把掌聲送給身邊自信、堅強、樂觀的同學。
課文有了插圖的襯托,頓時形象生動了;插圖融入課文的理解,變得豐富靈動了。
二、巧用插圖,解決好教材的幾個要點
1.把握插圖,突出重點
課文中的插圖大多都是課文重點內容的直觀再現,它給學生學習課文提供了參照和依據。如,《荷花》一文的插圖,畫出了不同姿態的荷花。在學習時,把課文中描寫三種荷花的語言文字與圖對照,就能深深體會到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每一朵都很美,都很值得欣賞。利用這一幅幅鮮活的畫,圖文對照,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
2.活用插圖,突破難點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有的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對文本的理解比較困難,這時教師可用插圖突破難點。
比如,《黃山奇石》一文,我們的學生當中可能沒有幾個去過黃山,如果先從文字上尋找理解課文的途徑,是比較困難的;但課文有了這四幅鮮活的插圖,我們只要活用好了這些插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3.借用插圖,消除疑點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遵循新課標中所說的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但并不是一味順從,當發現學生的理解、價值觀發生偏移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傾聽他們的疑難困惑,巧妙借用課文插圖,消除學生的疑點。
三、巧用插圖,訓練好學生的語文能力
1.借助插圖,訓練學生識字能力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很容易被直觀形象的插圖所吸引。在低年級進行識字寫字訓練時,可充分運用插圖輔助課堂教學,處理好從圖形向文字的過渡。即便是高年級學生,插圖在識字寫字中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沒的。
《自相矛盾》這則寓言故事中,有個生字“矛”,總有學生在書寫時忘記加一撇,在教學時,我問學生:誰能當“小老師”提醒大家,該用什么方法記這個“矛”,才不會丟掉一撇呢?有個學生提醒大家:仔細看插圖,這一撇就是矛上的紅纓,后來人們把矛稱作“紅纓槍”。經他這一提醒,從此再也沒同學寫錯這個字了。
2.借用插圖,訓練學生寫話能力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課文中的插圖是靜止的,無聲的,但它卻能為學生提供廣闊豐富的想象空間、鮮活的寫作素材。
《將相和》一文中,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部分描述得非常簡單,只有一兩句話而已。我們可以出示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中人物的表情、動作,設想人物的語言,用一段話把“負荊請罪”的過程具體地描述出來。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人物思想品質的理解,又可以訓練學生的寫話能力。
3.圍繞插圖,訓練學生朗讀能力
課標要求我們的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教材中,有許多插圖往往畫出了課文中最感人、最攝人心魄的一瞬間。教師可圍繞這些插圖,配之以生動語言的描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朗讀,使學生很輕松地進入情境。
教學陸游的《示兒》一詩時,我要求學生凝視課文插圖,我描述此時陸游的情形,引導學生讀詩體悟:他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面對死亡,他卻是那樣的豁達,他說……;可心中又有著無法排遣的痛,他一直哀嘆著……;雖然自己已病入膏肓,不能再為國效力,但心中一直期待著……;總有一天,祖國會統一的,他反復叮囑著孩子……!陸游的豁達與哀嘆、期待與無奈交織在心中,這絲絲扣扣的情緒都結成一個詞——愛國。借助插圖,學生投入文字背后的情景中,走進了詩人內心世界,感悟才那么深刻,吟誦才那么真切。
當然,插圖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遠遠不止這些,作為教師,我們應根據課堂的生成,隨機應變,靈活調整教學設計,充分挖掘插圖的作用,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因為有了插圖而更加精彩!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