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冀平
摘 要:雖然,“全球化”一詞已經被廣泛認定為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但是若想把今天世人眼前的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呈現筆端,冠之以地緣政治經濟意義上的“區域一體化”遠比“全球化”更恰如其分。原因很簡單,與全球化背道而馳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地區主義在當今時代不僅沒有任何消弭的跡象,反而愈加凸顯其影響,如歐洲一體化、美國主導泛太平洋自貿區建設等。但是,此現實悖論隨著亞洲一體化的發展,人們似乎看到了其消解的希望。
關鍵詞:全球化;地緣政治經濟;亞洲區域一體化;自貿區
一、全球化概念解讀
全球化是20世紀80年代世界政治與經濟所表現出來的相互滲透與融合的時代趨勢,但是直到如今,全球化并沒有嚴格的政治或者經濟層面的相關定義。綜合來看,全球化是以經濟的國際化為核心,伴隨著各民族和國家的政治、文化、科技、生活方式等的聯系日益緊密,并互相融合的一種多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講,全球化要求生產資源無國界的跨界流動分配,以達到全球資源的最優配置,從而提高整個人類社會的生產效率。從全球問題(環境問題、核擴散問題等)的處理角度來看,世界各國需要同心協力,聯合起來,共同解決人類現在和未來所面對的危機。從合作的角度來看,全球化是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礎上的,任何一個國家在全球化大勢中都應該擁有平等的地位與話語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應該擁有絕對話語權。
雖然,全球化概念已經被廣為傳播,其趨勢也為世人所承認。但是,當前全球化所引致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的凸顯、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卻是明顯的,地緣政治經濟大行其道。可見,當今的世界政治經濟所表現出來的逆全球化趨勢與全球化的趨勢背道而馳,全球化出現逆回歸的時代特征。
二、地緣政治經濟的現實悖論
(一)歐洲地區主義的現實
在今天,人們看到了“歐洲合眾國”主義(更確切地說應該是西歐國家民族主義)的興起,歐洲通用貨幣——歐元的地位確立,歐共體擴大為歐洲國家聯盟,歐洲海關與防衛的統一。在這里,發揮效用的不是國際主義,而是國家主義,或者是國家民族主義。是什么刺激出這種新“歐羅巴主義”?①如果說是全球化趨勢所導致的歐洲地區主義的興起,那么可見,全球化所表現出的趨同是淺薄的,其導致的地方主義卻是深刻的。全球化進程發展到今天,一直以來都居于主導地位的西方大國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歐盟一體化行進到令其進退兩難的瓶頸:如果不高舉一體化的旗幟,單憑其中任何一個國家的力量都不可能對世界具有大的影響力。而深化一體化改革又談何容易,經歷半個世紀一體化發展的歐盟,前路所指只余某種形式的歐洲共和國一途,要實現更緊密一體化就意味著對歐洲民族國家屬性的重新詮釋,如此根本性變革,在目前條件下毫無實現的可能;如果滿足于目前的一體化發展,止步不前,則剛剛出現不久的歐債危機的現實已經充分表明,不能同心同德的歐洲何其脆弱。在全球化大趨勢面前歐洲各國的單獨力量變得何其渺小,組成歐洲國家聯盟,共同進退成為其應對新的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所進行地選擇。但是,不得不承認一點,歐盟三駕馬車所引領的歐洲一體化的日益穩固與全球化精神是相背離的,其恰恰是地緣政治經濟的最好體現。
(二)美國霸權主義
美國的情況和歐洲又有所不同,二戰結束至今半個多世紀以來已經習慣于頤指氣使的超級大國,在自身實力下降,影響力亦隨之減弱的情況下,已經逐漸缺失持續掌控全球的能力。但是其并不甘心手中的權力與權利被分享、擠占,仍然在竭力延續其單邊世界的夢想,只是,越來越感力有不繼,漸露疲態。2008年影響全球經濟的金融危機,在加速了歐美等西方國家向傳統貿易保護主義和地緣政治回歸,使得其在全球化中的領導地位被大大削弱的同時,凸顯了美國對于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平等的全球化大勢的抗拒。似乎是順應全球化趨勢,美國發起并主導泛太平洋自貿區建設,但是其試圖以此種方式繼續其在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影響力和控制權的野心使得泛太平洋自貿區談判進展緩慢。需要指出的是,此自貿區建設最初的構想中并不包括中國,這顯然與全球化的精神是不相符合的。(下轉25頁)
(上接3頁)
三、亞洲一體化——全球化現實悖論的消解
盡管目前的全球化正面臨著地緣政治經濟聯盟和國際霸權主義的挑戰,但是亞洲新興經濟體所聯合推動的區域一體化是符合全球化精神的,其發展模式為全球化的地緣政治經濟的現實悖論提供了消解的可能。
當今時代,被亨廷頓歸類于“儒家文化圈”的東亞,直接受惠于古老文明的深恩厚澤,以其深藏于自身的高原厚土般的和諧、包容文化之底蘊,開始釋放其暗合于全球化時代特征的巨大能量。形形色色的諸多亞洲國家,因其差異性巨大而為亞洲區域合作倍增了歐美經驗之外艱辛的同時,也昭示了亞洲國家間的互補性更強。缺少一言九鼎領導國的亞洲區域合作,既無歐盟三駕馬車、核心歐洲對一體化身先士卒的推動,也無北美自由貿易區的超級強國在勉力支撐,亞洲一體化進程與歐美相比進展緩慢,但是也因此造就了深具容納之量與消化之功的、堪為國際政治民主化典范的亞洲區域合作。亞洲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方向是在全球化大趨勢下,由所有亞洲國家共同決定的,是各成員國相互討論、協調、妥協的結果,是各國合力的作用結果。
古語有云:“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李斯,《諫逐客書》)集開放、包容于一身的亞洲區域合作,因更契合于時代的脈搏,而為其生命力的多元找到了具有自我加強特性的發展動力和方式,逐步成長、壯大,顯示力量。“在區域一體化日益發展的今天,亞太地區合作和依存應是以共贏為目標,以互信互尊為基礎。亞洲國家需要的是能平等相待、真誠互信的‘合作者,而不是引進什么‘領導者或‘仲裁者。”[1]也許,在歷史的興衰更替間,人們將有幸見證東亞作為一個整體的再次崛起。
亞洲區域合作而言,雖然其較之歐美的一體化進程大大滯后,其開展的廣度和深度都與前者相差懸殊。這是遠較歐美更為復雜難解的多重歷史與現實矛盾糾結纏繞、綜合作用的結果遲至全球化不斷深入背景下逐漸萌生、成長的亞洲區域合作,未曾擁有成為歐盟類型封閉經濟體的外部環境,其只能實行開放的地區經濟。鍛造亞洲區域合作成長的全球化壓力被轉化為推動主體自我認識與再生的動力。亞洲合作更具適應環境與經受考驗的韌性和迎接挑戰、戰勝困難的張力。受益于多年來在不斷化解矛盾和解決問題,艱難前行的亞洲區域合作,凸顯了亞洲區域合作的“存異求同”,使其更加地順應全球化的時代大勢。
整體來看,亞洲區域一體化的進行是松散的、自發的,并沒有哪個國家主導哪個國家的現象,而是秉持自愿、自由、平等的原則,這與歐盟的穩固聯盟和美國主導進行的一體化有著明顯的不同。正是如此,亞洲一體化模式恰恰可能成為全球化繼續深化與發展的未來模式,也使人們看到了全球化語境下地緣政治經濟現實悖論消弭可能性與希望。
四、結語
當今世界不是一個由于全球化而變得和諧與統一的世界,不是一個因多極化的存在而平等與公正的世界,而是一個被諸多相互對立的國家和國家集團分裂左右的、時常面臨戰爭風險、又時刻期望長久和平的不穩定的世界。如果說這就是全球化的影響,全球化已經成為構建國際關系的唯一邏輯,那么只好說,就目前而言,全球化導致的“趨同”現實是淺薄的,全球化導致的“逐異”卻是深刻的。與全球化所要求的無國界、開放、自由相背離的,逆全球化而行的向傳統地緣政治經濟的回歸和全球化共同發揮影響,并成為阻礙全球化發展的現實悖論。如何消弭地緣政治經濟以及國際霸權主義對全球化的影響?本文通過對亞洲一體化的過程研究,分析其特征,得出了答案。認為,亞洲一體化模式與歐洲一體化是有所不同的,其順應全球化大勢,與全球化語境和精神相契合,是全球化未來發展的一個縮影,為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與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許鉞乃:“亞洲國家不需要美國來做仲裁者”[E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