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芳中共滎陽市委黨校
法律與道德的幾點關系
秦芳
中共滎陽市委黨校
一直以來,法律和道德的關系都是法學理論界爭論的焦點。在人類有目的的活動中,道德和法律是不可分的。法律和道德都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共同的職能就是通過調整人們的行為來協調社會個體間的相互關系,維護社會的理想秩序。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這是實現依法治國總目標必須堅持的五個原則之一。實際上,德治與法治相結合是我國的一個政治傳統,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長期奉行的就是“德主刑輔”、“明德慎罰”。今天我們從新的視角去理解和闡述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更好地發揮法律和道德的共同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法律起源于道德,并與道德共同發展、彼此轉化,不斷分立,又不斷融合,構成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兩大動力。法律在形式上起源于原始氏族規范,現在的國家法是其發展的最高級的法律形態。盡管就國家法來說,法律日益形式化,然而其內在的實質和倫理基礎卻依然是道德。新自然法學派代表人物、美國法學家富勒認為:法律的被遵守,歸根到底在于它有道德性。從整個人類法律發展的角度看,最初道德就是法律,后來法律逐漸從道德中分離出來,但道德始終或隱或現地表現在其中。一方面,每個時代總會將那個時代的至關重要的道德準則法律化,道德規范因而可以不斷地上升為法律規范,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每個時代又會根據自身的發展狀況將那些不再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或者不再經常橫遭踐踏的行為規則從法律降為道德。法律和道德在相互轉化中祛除各自的缺陷,最終法律與道德將統一起來。
從調整機制上看,法律通過對人的外部行為發生作用來調整社會關系,它只注重對人的客觀活動的事實進行帶有價值傾向性的判斷,而不注重人的主觀動機和情感體驗;道德則是通過管理人的內心活動來促使行為人選擇符合道德的行為,進而達到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法律和道德一個約束外在行為,一個約束內心活動,相輔相成,共同作用,使社會達到和諧。當然管理機制的不同,也可能會帶來兩種評價方式的價值沖突,比如一個父親為民除害,殺了自己罪大惡極的兒子,道德評價為“大義滅親”,法律評價卻為“殺人罪”,這就是合道德但不合法;再比如見到素不相識的老太太跌倒了,有能力扶而不去扶,合法但不合道德。解決法律和道德的價值沖突不僅需要良法善治,也需要全體公民的自覺守法和公民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
從調整范圍上看,法律無法、也沒必要窮盡一切可能發生或存在的社會現象,法律調整的范圍只限于那些有必要運用國家強制力去干預的社會關系;道德所能評判的范圍卻沒有禁區,任何社會現象和行為都能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法律與道德所調整和適用的范圍大致有二種情況:一相互重合的部分,比如與道德相關的法律而言,這一部分一般只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遵守這些法律規定,也是道德的起碼義務;二各自獨立調整的部分,一種情況是法律不干預或是無法干預的,道德可以干預,如個人操守品質或是人際關系,另外一種情況是那些與道德無關的法律,非道德所能調整,只能由法律調整,如技術規范,規定人們支配和使用自然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行為規則,有的只是程序性的規定,與道德關系較少,或是沒有關系,這些法律不像刑法那樣僅憑道德就可以判斷。法律和道德在調整范圍上互相配合,法律調整必要的社會關系,道德彌合法律的空隙,讓一切社會關系和行為都有所遵循。
從要求標準上看,法律是劃分罪與非罪,合法與違法的標準,法律規范要求的是人必須做和必須不能做的行為,是對人最底線的要求,要求人“不作惡”,法無法迫使一個人達到他力所不及的優良程度,但如果突破法律要求的底線,就要承擔法律責任,接受法律的懲處;道德是超越法律底線的,主要是劃分善與惡的界限,是對人提出的更高層次的要求,要求人“要行善”,體現了公民的崇高的價值追求和道德修養。從法律最底線到道德高要求之間是人們可以選擇的行為空間,滿足了不同人的選擇需要,既體現了法律的嚴厲和神圣,又體現了道德的溫情和人性的光輝。
從社會發展上看,法律由于是對人最底線的要求,隨著社會發展,法律的最底線標準在提高,客觀上推動了整個社會文明的進步;道德是對人高層次的要求,代表了整個社會文明發展的方向,對社會文明的進步起著方向標和引導的作用。法律和道德一個推動,一個引導,使整個社會文明在法律的推動下一小步、一小步向著道德引導的方向邁進。
從兩者相互作用看,法律促進道德建設,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屏障,在法制不健全、社會秩序紊亂的情況下,必然導致道德淪喪,反之,如果法律公正嚴明,平等;另一方面法律對道德的實施也起到輔助作用,比如刑法上對遺棄罪的規定,更好地促進了人們行孝,再比如地方性法律法規有關對見義勇為進行獎勵的規定,有助于提高人們見義勇為的意愿。同時道德也滋養著法律實施,道德是預防犯罪的手段,刑罰則是事后的懲罰。一方面道德教育的宣傳也可減少犯罪率。一般來講,違法犯罪的人,有的雖然法律觀念不強,但更多的是道德淪喪,如殺人,搶劫,縱火等犯罪,大多沒有人權觀念,盜竊的犯罪大多是想不勞而獲,而貪污,瀆職等是沒有社會責任心或職業道德。另一方面道德滋養法治精神,道德對法治文化具有支撐作用。比如孝在中華傳統道德中是“德之本”,這種道德傳統支撐著法律中有關家庭關系的規定。
作者簡介:秦芳(1979-),女,中共滎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