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板書、板圖 有機整合 優勢互補 揚棄
摘要:克服、拋棄消極的東西,保留和繼承有積極意義的東西,并把它發展到新的階段,這就是揚棄。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的板書、板圖教學各有千秋,它們不應當是誰取代誰的關系,而應該是有益的互補關系。課堂教學中應該將多媒體課件和傳統的板書、板圖配合使用,充分發揮各自的優點,互補缺點,使它們默契配合,相得益彰。
正文:
記得二十多年前剛參加工作時,還是上課全憑“一根粉筆,一張嘴”的年代,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正悄悄的發生著改變:先是有了投影儀和投影片,后來電腦、電視機配套的多媒體系統安裝到了每一個教室,之后又增加了電子白板,如今更先進的微課、翻轉課堂正方興未艾。現在老師們上課時不再是講的口干舌燥再加滿手的粉筆末,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更加形象、直觀、生動、活潑,學生心情愉悅,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也提高明顯。
但隨著多媒體課件的頻繁使用,漸漸發現它并不是萬能的,有時弄巧成拙還不如傳統的板書和板圖的效果好。于是,我就想,如果把板書、板圖這些傳統教學手段與多媒體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它們各自的優點,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也許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下面先來分析一下兩種教學方式的優缺點:
一、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1. 營造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能夠將地理知識借助清晰的圖片和動感的視頻展示出來,給予學生巨大的視覺沖擊,猶如身臨其境,從而激發學習地理的興趣。
2.充分發揮地圖作用,顯著提高課堂效果
地理學科的學習離不開地圖,多媒體課件豐富了地圖的內容和色彩,增加了地圖的用量和文字的輸入量,還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地圖的大小,設計動態的山脈、河流,添加文字說明等等。這種方式既有利學生讀圖、析圖,又有利于拓展學生視野,提高認識,發展思維。
3.節省授課時間,增加知識容量
在課前的備課環節,可以將本節課所需的圖片、視頻、文字等內容編輯在多媒體課件中,上課時就可以節省很多時間,間接地增加了課堂知識容量。
二、多媒體教學的不足
1.課堂應變能力較弱
課堂上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而產生的不可預料的生成性的內容,往往是沒有辦法及時進入課件的。多媒體課件制做時,各個幻燈片已排好順序,在課堂上使用時,只能按順序播放,一旦學生對老師所傳遞的信息理解的有偏差,或學生在課堂上對某些問題感到疑惑,提出質疑,事先編排好的授課順序就會被打亂,從而影響課堂效果。
2.信息呈現過度學生容易產生疲勞
課堂知識容量大,這是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之一。但是,如果課件的圖像內容過多,容量過大,課堂上“展示”課件的速度過快,學生的思維就會跟不上。
三、地理教學中板書、板畫的優勢和不足
1.傳統的板書、板圖靈活性強,能即時解決課堂上的一些突發問題。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時可能產生不可預料的生成性內容。板書可以及時根據課堂變化進行調整,板圖更是可以邊講邊畫,隨時根據學生的疑問而變化。
2.地理板圖直觀、快捷,教者邊板畫,邊講解,師生邊分析,而且可以讓學生一起跟著畫,動手又動腦,一定程度上比只看不動手的多媒體課件的學習效果要好。
3.與多媒體教學方式相比,傳統的板書、板畫往往需要耗費較多的課堂時間,而且要將圖畫得位置準確、形象,并不容易,需要多年課堂實踐積累。 其次,板圖畫在有限的黑板上,不可能太復雜,能夠表現的內容有限。
通過以上的對比,可以說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的板書、板圖教學各有千秋,它們不應當是誰取代誰的關系,而應該是有益的互補關系。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教學中將多媒體課件和傳統的板書、板圖配合使用,充分發揮各自的優點,互補缺點,使它們默契配合,相得益彰。
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
1.一節課中,可以將多媒體和板書、板圖交替使用,這樣既解決了學生老是盯著屏幕看,容易產生視覺疲勞的問題,又使課堂教學方式更加豐富多彩,課堂更有活力。
例如在講“中國的山脈”這一節課時,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系列山脈的優美畫面,后面有關山脈走向的教學,利用板圖邊畫邊講,效果就比多媒體要好:用 ∧∧∧∧ 圖形,表示山脈,可以隨意在黑板上畫出各種走向的山脈圖形,然后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判斷方向的方法,來判斷這些山脈的走向。之后,教師再在空白的中國輪廓圖上畫出“東西走向”的山脈,學生對照自己的地圖上尋找我國都有哪些“東西走向”的山脈,以及對應山脈的名稱和位置。隨后換另一種顏色的粉筆畫出“南北走向”的山脈…… 象這樣邊講邊畫,用不同的色彩區別山脈的不同走向。又是分層次逐步學習,使學生對中國山脈分布印象深刻,不易記錯。可見,傳統的教學手段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再比如,講到《長江》與《黃河》時,可以在黑板上先勾勒出長江、黃河的干流輪廓,讓學生發揮想象,看它們的輪廓像什么,黃河像“幾”字,長江像英文字母“V+W”,然后用其它顏色的粉筆畫出支流與湖泊,發源的山脈和注入的海洋,再畫出港口城市、上中下游的劃分城市、水電站等等源流概況。
這樣一步步、一段段的探究、板書,過程清晰,內容簡潔,結構性強。同時講每一段時,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地圖和景觀,讓學生理性與感性知識相互印證,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2.板書應拋棄過去那種千篇一律的格式,力求“樣式新穎,美觀大方”,用清晰的脈絡梳理知識結構,起到鞏固與總結的作用。
例如前面提到的“秦嶺-淮河線”一節的教學,最后的總結可用下面的板書形式:
這是一棵“知識樹”,總結時應從下向上邊寫邊講,由四大地理區域這條根向上引出三條枝叉,這是區域劃分的三個界限。其中最主要的是秦嶺-淮河線,在它的南北兩側,呈現出各種地理景觀的差異,正是這種差異引起了人們生活習慣的差異。
綜合以上的做法,我經常這樣上地理課:用多媒體呈現形象、生動的畫面,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簡潔的板圖加深印象,還可以讓學生在黑板的板圖上進行填圖練習,加強師生互動;最后用脈絡分明的板書進行知識的梳理和總結。當然并不是每節課都要這樣上,還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總之,能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才是我們的目的之所在,所謂“教無定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羊腸小道,毛驢是最好的工具;航行大海,輪船是最好的工具;翱翔藍天,飛機是最好的工具;課堂教學有時像羊腸小道,也有時如海闊天空,沒有最好的工具,只有最恰當的方法。
克服、拋棄消極的東西,保留和繼承有積極意義的東西,并把它發展到新的階段,這就是揚棄。漠視傳統手段是無知的,忽略新技術則是短視的。我們理應將新舊教學方式高效結合,從而創設優質的地理課堂。
參考文獻
陳禾谷 《走出地理多媒體教學的誤區》
劉巍 《淺談中學地理多媒體課件教學現狀問題及改革》寧德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4期
作者簡介:付曉陽,女,青島市第三十四中學,職稱: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