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文
包頭廣播電視大學
淺論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
程曉文
包頭廣播電視大學
(一)互聯網環境下個人隱私權的定義
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互聯網的出現,一方面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給人際交往帶來便利,使得阻礙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空間、時間因素的影響逐漸變小。而另一方面,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也使得人們的大量隱私信息暴露于互聯網環境下,各種主體諸如網絡供應商以及其他組織和個人對公民隱私權的侵犯也日趨嚴重。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也日趨被法學專家予以重視。
所謂“網絡隱私權”是指公民在網絡上的個人數據信息、隱私空間和網絡生活安寧受法律保護,禁止他人非法知悉、侵擾、傳播或利用的權利。網絡隱私權保護的對象是網絡環境中的個人數據信息,相比傳統民法意義上的隱私權,它是對傳統隱私權含義在網絡環境里的一種擴展和延伸,網絡隱私權強調互聯網用戶對個人隱私信息的支配權。
(二)網絡隱私權保護的必要性
第一,作為人類個體的社會存在,每一個自然人都有其不想為他人所知或不便他人知道的專屬于個人身體、思想意識、言行的私密領域,這些私密是其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私事和不愿他人侵入的。“隱私”體現了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的一種普遍心理,每一個人都希望在生活中擁有一方屬于自己的的凈土,不愿被他人打擾和過問。
而隱私權是現代文明的體現。注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可以為網民提供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從而促進互聯網行業的良性發展。統計資料表明,越來越多的公民喜歡利用互聯網從事相應的人際活動及網絡購物。而公民參與網絡生活越多,個人隱私越容易遭受不法網絡提供商、商業公司及個人的套取和收集。信息時代的經濟發展勢必要求相關互聯網立法的健全。
第二,我國法律目前對于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在立法上明文提出保護的條文不多,目前只有《侵權責任法》第2條在民事權益范圍中將“隱私”納入保護范圍,其他法律法規對隱私權的保護多停留在依附名譽權進行的間接保護,這種保護方式一方面體現出我國對隱私保護的力度不夠大,同時也可以看出司法實踐中普通老百姓對于個人隱私的保護還處于昏睡狀態,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網絡社交活動發展的極速擴張,勢必需要建立健全相關律法條文,以對公民隱私權,特別是網絡隱私權進行直接保護。
第三,隱私權作為高層次的人格權利,對其在互聯網環境下的維護和保障,可以為其他類似的人格權利的網絡保護提供樣本,亦可以促進隱私權體系的研究和建立,也是對現代隱私權體系的豐富和完善。
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使收集、分析和傳播個人隱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容易得多。隱私問題成為公民在互聯網時代的最大困擾之一。在網上個人隱私很容易受到侵犯。具體表現為:
1、擅自在網上公布他人隱私。利用互聯網在社交媒體、新聞組等網絡渠道非法將他人隱私暴露。中國網絡隱私權受到侵犯最著名的案件,是2007年天涯有名的因丈夫又小三的姜巖自殺案。該案被媒體冠以“網絡暴力第一案”。
2、網絡黑客盜看、篡改他人的電子郵件,寄送垃圾電子郵件。雖然從理論上講電子郵件并不是一種十分安全的通信方式,郵件在傳輸過程中有被篡改的可能。但人們普遍認為,郵件添加個人密碼后還是值得信任的。在電子郵件當中發生的隱私侵權行為多為所謂"黑客"的闖入,黑客通常是將郵件的內容進行加工篡改之后再發給收件人,這樣收件人看到的便不是真正的發件人所發來的內容。通常,被侵犯者很難發現和追蹤黑客,更談不上抓住了。
3、非法收集、傳播、利用他人的隱私。互聯網上侵犯隱私權的最大危險來自于個人信息的收集和傳播。目前,我國消費者已經能夠具體感受到被泄露私人信息的危害。但是,很多人為了換取網絡上的免費商品和服務,而主動把個人信息泄漏給網站。如免費郵件、免費社交媒體的使用等。
為了更好地保護互聯網下公民隱私權,世界各國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措施。尤其以歐盟和美國的法律保護措施影響最為廣泛。接下來將分別討論一下美國、歐盟兩個主要信息產業大國的網絡隱私權保護方式。
(一)美國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方式
1、網絡隱私權的立法保護
美國是全世界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提出隱私權概念的國家。美國非常重視保護公民隱私權,早在1986年就通過了關于保護網絡隱私權問題的重要法案《聯邦電子通訊隱私權法案》,并且出臺各種政策引導行業自律以保護網絡隱私權。時至今日,美國已經建立起相對完善的網絡隱私保護機制。
1967年美國通過《隱私權法》。這是一部全面保護公民信息隱私的法案,也是對已經頒布的《信息自由法》的補充。同《信息自由法》相比,《隱私權法》更加重視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隱私權。通過《計算機欺詐與濫用法》,提出禁止在某些情況下未經授權侵入他人的計算機的原則。
2、網絡隱私權的行業自律
盡管美國有完善的網絡隱私保護體系,但美國對保護互聯網隱私方面更傾向于行業自律。1997年克林頓政府頒布了對于互聯網商務有重要指導意義的《全球電子商務發展框架》的報告。報告里指出,互聯網企業在保護網絡隱私權方面應當起到主導作用,在行業良性的自由競爭基礎之上,政府支持企業建立自己的網絡隱私權保護自律體系。雖然這種模式因為缺乏監督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是這些自律組織所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二)、歐盟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方式
歐盟也是互聯網技術發達的地區,而歐盟各國一直都很重視公民隱私權的維護。對于互聯網隱私保護方面更是獨樹一幟。歐盟通過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法律保護體系。
(1)198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頒布的《關于保護隱私與個人數據跨國界流動的準則:理事會建議》生效,該準則是歐盟各國關于保護公民隱私立法的第一次嘗試,該準則規定了國家應用的基本原則,包括收集限制原則、數據質量原則、說明目的原則、開放性原則、個人參與原則和負責任原則等,國際應用基本原則為自由流動與法律限制。盡管該準則都是自愿參加,并沒有法律效力,但是這些原則已經被多數國家廣泛應用,以后大多數國家關于隱私保護的立法都從中參考和借鑒。
(2)1981年歐洲理事會的各成員國簽署《歐洲系列條約第108號條約:有關個人數據自動化處理之個人保護公約》。該公約明確的規定了對于個人數據進行自動化處理時應遵守的原則,并對敏感數據的采集進行了約束。另外,該公約還對數據的跨國傳輸等內容進行了規定。該公約于1985年10月1日生效。
(3)1995年歐盟制定《歐盟隱私保護指令》,制定了一系列原則和規則,適用于商業或私人生活的所有領域。其所建立的原則對網絡環境下的隱私保護較為系統全面。
(4)此后歐盟頒布的《電子通訊資料保護指令》則是對之前《歐盟隱私保護指令》的補充。歐盟通過一系列的法規和指令,構建起一套系統的網絡隱私權保護的法律體系,為各方主體都提供了一個清晰可循的原則。這些原則對于建立歐洲良性的互聯網制度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并為世界很多國家的網絡隱私權立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沒有立法,
(一)我國網絡隱私權法律保護的現狀
1、我國隱私權保護的現狀
沒有立法,法律保護就無從談起。目前,我國互聯網發展勢頭不亞于歐美諸國,然而網絡隱私權保護立法雖取得矚目進步,依舊與發達國家尚有差距,缺乏比較完備的立法體系。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與法制建設的不斷強化,我國對于公民隱私權也更為重視。
從現有法律條例來看,我國《憲法》中并無明確“隱私權”的概念,只是將相關內容反映在名譽權、榮譽權等人格權利中。雖然憲法分別在第38條、第39條和第40條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權不受侵犯,并在《民法通則》及《刑法》中有具體法律規范,但保護隱私權的立法在總體上仍顯不足。
至于網絡隱私權的立法保護,我國立法更是單薄。僅在幾個法規中有零星的關于網絡隱私權保護的規定。如《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和《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中均有涉及到保護隱私和其他合法活動,但并沒有對“隱私”下一個具體的概念,也沒有對客體進行具體表述。因此,法院在遇到類似侵權案件時,往往因為無法可依而很難尋找法律依據,從而在保護力度上大打折扣。也不利于我國互聯網產業的規范和發展。
2、我國隱私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首先,從總體上來說,我國雖然在很多法律條例中出現“隱私”字眼,但并未對其進行明確的法律規定。有關網絡隱私權保護的立法亦剛剛起步,對于網絡隱私權的規定過于簡單籠統,在實際司法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在實際運用時并不能發揮應有的指導作用,因此,對于網絡隱私權還需要在立法中做到具體、細化、易于操作。
其次,目前我國相關的網絡隱私權的立法幾乎都是由行政部門主導,雖然這些部門在立法中有專業性優勢,但是行政部門也存在認識的局限。因此,我國應當由立法部門主導構建完善我國的網絡隱私保護體系。
再次,我國關于隱私權的立法分散、籠統,沒有形成專門的保護系統,導致在實踐中司法機關對公民相關的網絡隱私權保護的不完整。特別是我國長期輕視個人隱私權,導致執法也存在一定難度,難以具體操作。
(二)網絡隱私權法律保護的對策探討
1、完善現有法律條例
目前,我國在《憲法》、《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侵權責任法》中都有對隱私權的的保護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規定。但這些規定并不完善,對于隱私權保護依舊存在很多不足。特別是《侵權責任法》中雖然涉及到了對于網絡隱私權的保護,但未明確界定網絡隱私權的概念和內容,也沒有具體的如何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規定。同時立法分散、簡單,沒有形成系統的的保護體系。
2、立法保護
眾所周知,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等級森嚴,在這樣的社會體系之下,公民隱私權根本無從談起。這造成在相當長的一個時間內,中國社會普遍不夠重視個人隱私權的保護。進入新的世紀,尤其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個人隱私在神通廣大的網絡中無所遁形,這更要求我們充分重視隱私權的相關立法,建立完整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強化國民的個人隱私意識。
目前我國將隱私權作為名譽權的一種加以保護。但在實際操作中,隱私權有其自身特點,有時以名譽侵權加以處理捉襟見肘。因此,我國亟需將隱私權作為一種獨立的人格權利加以明確。確定隱私權的地位及概念,“盡快建立起以憲法保護為核心,民法保護為重點,其他法律保護為輔助的完善的法律保護體系,以滿足人們對隱私保護的要求。”
3、構建網絡隱私權保護體系
通過對歐美國家一些立法經驗的汲取,在立法模式上,我國可以借鑒歐盟的《個人數據保護指令》,結合我國實際來構建網絡隱私權保護體系,制定適用于我國國情的網絡隱私保護法律條例。并在這部法律中,具體明確公民網絡隱私權的概念,并對個人數據和信息的概念和特征、個人數據的保護范圍、個人數據的保護方式和安全措施以及法律責任等基本問題作出明確詳細的規定。對網絡隱私權提供全面立體的保護。并可以此為法律依據制定其他相關個人隱私保護的法律,促進隱私法律保護的系統化。
另外,亦可借鑒美國網絡行業自律體系,鼓勵發展行業自律規范,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自律體系。網絡侵權牽扯到互聯網服務行業,因此,強化其自律可以有效地推動我國互聯網行業的良性發展,亦可保護網民合法權益。
我們應當看到法律空白所帶來的潛在的危機,重視對隱私權這樣的公民人格權的保護,盡早制定我國的網絡隱私保護相關法律體系。借鑒國際有益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遵循互聯網領域的原則,建立健全我國的互聯網隱私保護制度,將網絡隱私權納入法律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