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天平,馬倩,張晶
北京航天情報與信息研究所
淺談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
丁天平,馬倩,張晶
北京航天情報與信息研究所
科技期刊的數字化出版已經成為必然趨勢,論述了國內外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的發展現狀,以及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推進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的舉措
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現狀;問題;舉措
近年來,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日趨成熟,手機、計算機、平板電腦等設備的廣泛應用,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變化,出版業的發展正在進行一場重大變革,傳統的紙質媒體正面臨巨大的挑戰,對信息進行數字化記錄、存儲、發布、傳播、檢索的出版方式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
何謂期刊數字化出版?期刊數字化出版是指對紙質刊物進行選擇、編輯和數字化加工制作,通過互聯網加入期刊數據庫,使刊物實現網絡化傳播、發行,供讀者檢索、在線瀏覽閱讀、下載等。期刊數字化出版具有易于檢索,閱讀瀏覽方便等優點,已經成為科技期刊的未來發展趨勢[1]。為滿足讀者的數字化閱讀興趣和需求,使期刊擴大市場、謀求發展,對期刊進行數字化轉型成為必然,期刊的數字化轉型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1.1 國外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的發展現狀
國外科技期刊的數字化起步比較早,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
1997年開始,作為全球最大的科學與醫藥信息出版商——Elsevier斥巨資資開發升級ScienceDirect全文數據庫,現在旗下已經擁有2500種期刊,7000余名期刊編輯,20多萬名審稿人,大部分高端甚至頂級的科學、技術、醫藥類期刊已被囊括,相關的文獻約占全球文獻的1/4[2]。
《英國醫學雜志》在1995年就建立了門戶網站,1998年4月開始網上提供全文,對全球范圍內的讀者提供免費瀏覽、下載服務,網上閱讀電子版的讀者超過紙版讀者,并且70%的網上用戶為英國國外讀者。
國外數字化不僅僅局限于數字出版,從策劃、組稿、編輯、出版各個環節都有數字化的身影。Elsevier搭建的網絡數字化采編平臺,可以實現從作者投稿到論文發表網上傳播的全流程。
1.2 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的發展現狀
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工作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國內科技期刊的數字化建設、網絡化建設已經取得一定的發展,現在已經形成了以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重慶維普為代表的科技期刊網絡數據庫群,這些數據庫除了可以向讀者提供全文檢索、瀏覽、下載的功能外,還可以提供相關文獻的擴展信息服務,實現知識獲取、增值和管理等功能[3]。
總體上,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發展具有如下特點:
1.2.1 數字化服務多樣性
通過開放獲取功能,讀者可以在網站上可以檢索、瀏覽、下載、復制、轉播、打印等;DOI號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期刊數字化的過程中;多家期刊實行了在線預出版,提前將文章內容先于紙質期刊在網上發布。
1.2.2 獨立網站與集群網站并存
目前,全國各個編輯部、雜志社基本上都有自己獨立的數字化出版網站,通過其他公司的稿件遠程處理系統或自主研發的編輯系統,實現了在線投稿、查詢、審稿、編輯處理、出版等功能的網絡化。而某些行業內也出現了多家期刊編輯部、雜志社聯合的集群網站,如上海光機所光學期刊聯合編輯部創立的“中國光學期刊網”、中華醫學會組建的“中華醫學期刊網”等,通過群體的力量,在整合能力、資源共享、信息互補、影響力等方面都得到整體提升。
1.2.3 全球出版合作化
國內很多編輯部、雜志社積極與國外的大型出版公司展開密切合作,加入各大出版公司的數據庫,紛紛與其簽訂網絡出版協議,如德國Springer的在線出版平臺SpringerLink建立了“中國在線科學圖書館”,荷蘭Elsevier的ScienceDirect全文數據庫,美國JohnWiley&Sons的WileyInterScience網絡出版服務平臺。
國內的科技期刊在數字化出版的轉型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還存在如下問題:
2.1 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完善
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國內數字化出版的相關法律法規相對于國外相對滯后,雖然我國在2001年修訂的版權法中增加了數字版權、2005年頒布實施了《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2006年頒布實施了《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但是數字化出版具有內容發布個性化,閱讀方式多樣化、傳播方式簡單化等特點,侵權盜版活動比較方便,內容規范和監管存在一定困難,因此數字化出版的相關法律法規需要進一步完善。
2.2 專業復合人才亟需培養
國內大多數科技期刊依托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專業性、學術性強,讀者群范圍窄,很難實現盈利,雖然大部分編輯部、雜志社的編輯過程雖然實現了網絡化,但是因為資金投入等原因,自助研發能力不夠,仍然存在運行不穩定、功能不完善的情況,從投稿、審稿、編輯加工到出版發行并未真正實現全程網絡化。在大多數傳統的科技期刊出版單位中,缺少能同時兼顧編輯出版業務知識、數字化內容加工、數字化技術研發、數字平臺管理維護的復合型人才,傳統的出版單位主要對新技術進行應用,并不掌握數字化出版的關鍵技術,在數字化出版轉型的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
2.3地區發展水平存在差異
國內雖然存在一些大的期刊數據庫和集群化網站,但是大多數期刊編輯部、雜志社都是單兵作戰,無法做到全面,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有些網站更新不及時,網頁功能單一、利用率比較低;大部分的期刊數字化是將紙質期刊簡單數字化后加入互聯網,數字化出版時間明顯滯后紙質出版,重復勞動現象嚴重,增加了期刊成本,兩者關系不清楚、責任不明確、利益不均衡也制約了期刊的發展;國內缺少統一的數字化出版技術標準,中國知網CAJ文件、萬方數據的PDF文件、超星的PDF文件等互不兼容[4]。
2.4 運營盈利模式尚未成熟
目前,科技期刊編輯部、雜志社在數字化出版的產業流程中,僅能通過簽訂數字出版版權授權合同,提供內容服務而獲取回報,利潤較少,同時紙質出版的利潤和讀者被數字產品分流,造成傳統的贏利空間不斷縮小,可持續性發展能力降低。
3.1 健全管理
加強數字化內容規范和監管,立足傳統科技期刊,逐步推動傳統科技期刊向數字化出版轉型,建立清晰的管理的體系和管理辦法,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帶動科技期刊順利實現數字化出版轉型。
3.2 提高認識
政策上,從中央到各級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都在大力倡導數字化出版產業,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普及、閱讀眾多的多樣性為數字化出版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科技期刊應認識到數字化出版存在巨大的商機與發展空間。加強對編輯隊伍數字化能力的建設,加大對人才培養的力度,培養熟悉編輯出版業務知識和數字出版技術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提高出版單位自主研發能力。
3.3 均衡發展
建立全國性數字期刊聯盟或大型數字化出版網絡服務平臺,用大集團帶動數字化期刊轉型,實現大數據庫、超市化運作,達到期刊數字化查閱方式的快捷方便和一站式檢索咨詢,同時提供全面、權威、時效性強的查詢資料內容的目的。明確紙質出版和數字化出版的關系與責任,統一數字化出版的技術標準。
3.4 成熟運營
做好內容服務主業,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的核心是內容,內容致勝才能使期刊持續發展,嚴把審稿關,保證論文質量,編排規范化、標準化、國際化,才能在數字化出版中占據主導地位。采用多元化的復合出版模式,對同一內容使用多種形式、多種載體、多種技術,通過信息分化和整合,進行復合出版,最大程度的發揮刊物信息的效用,實現內容增值,獲取最大的利潤,使期刊內容價值得到延伸[5]。
在數字化時代中,科技期刊的前途和命運與數字化息息相關、緊密結合在一起。對于科技期刊的發展,數字化出版既是一次機遇又是一次挑戰,我國與國外的科技期刊數字化發展還有一定的差距,在這場數字化革命過程中,我國科技期刊應該完善數字化管理體系,提高對數字化出版的認識,認清當前形勢,把握今后的發展方向,通過人才的培養,資源的整合,最終實現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成功轉型。
[1]周小華.中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問題探討[J].理論學刊,2009, (4):108-111.
[2]方卿,王清越.關于數字出版模式的思考(一)——內容資源主導模式[J].中國出版,2011,(9):35-37.
[3]薄潔萍.告別“全、散、小、弱”[N].光明日報,2011-03-22(01).
丁天平(1984-),山東省壽光市,北京工業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碩士研究生,工程師。
馬倩(1983-),湖南省長沙市,北京郵電大學,機械電子工程,碩士研究生,工程師。
張晶(1975-),河北省唐山市,北京聯合大學,自動控制,碩士研究生,副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