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珍華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
福建茶文化發展的民族特色
許珍華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
福建產茶的歷史悠久,是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所產茶葉種類繁多,福建茶人在長期的種茶、采茶、制茶、販茶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本文從福建人的飲茶習慣和偏好出發,探討了福建茶文化發展的民族特色,分析了茶文化在增進人際交往,促進民族團結的一些社會功能。在新的歷史時期,福建茶文化的發展提升了福建的開放形象,進一步增強了福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茶史研究;茶的作用;民族特色;社會功能
茶是當今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自然清新的茶香,引來了四海賓朋,隨著時代的發展,飲茶已經形成了一種時尚,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有著不同的飲茶習慣和偏好。自古以來,福建就是產茶大省,是茶文化植根深厚的一塊熱土。
從茶史神農記載所知,福建產茶歷史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是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著名的蓮花峰及其蓮花茶構筑了一道獨特的茶文化風景線。唐代就有臘面茶、柏巖茶、方山露芽、福州正黃茶等,宋代建州(今建甌縣)是貢茶的主產地,出產龍團鳳餅等四十余種北苑貢茶,崇武縣(今武夷山)的武夷巖茶也很出名。
福建產茶區域遍布福建全境,分布較廣,如安溪、漳浦、漳平、武夷山、平和、福安、柘榮、邵武等。比較著名的品種有鐵觀音、大紅袍、白茶、坦洋功夫、高山茶、茉莉花茶、水仙茶等。
福建人歷來就有飲茶的習慣,在閩南的一些地方,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寧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人們對茶的依戀幾乎到了迷醉的地步。福建風土人情的魅力,不是用語言能表達出來的,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福建特有的風土人情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俗文化,在飲茶的習俗上也別有一番風味。
閩南人一般愛喝烏龍茶,福州人愛喝花茶,閩北人愛喝烏龍茶和綠茶,閩東人則愛喝綠茶,因此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飲茶習俗。福建人飲茶講究“水,火,茶具”三要素,在很多地方仍能看到從唐、宋時期興起的“斗茶”遺風,其中以閩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見功夫。古人斗茶的一些技法,已難覓蹤影,但也能反映中國茶文化的精深與歷史的源遠流長;閩南茶道還講究“品”,品茶時要眼、鼻、口并用,色香味同辨,整個“品”“飲”過程進退有節,出入如儀。
閩南之外,各地區喝茶的習俗還有很多,如福州人愛喝“明前花茶”(以清明前的青綠茶為茶坯,與茉莉花合制的茶),這種茶福州人家家必備,但對茶具的要求不像其它地方那么嚴格,無論是大杯小杯均可,不拘一格,但大多喜歡大碗喝茶。如果你來到閩西一帶,喝茶則是另一番景象,當地的喝茶習俗比較純樸,他們一般用一大碗早已煎好的“茶婆”(一種粗茶)來敬客人,感覺非常氣派。
在福建各地的飲茶習俗還有很多,不勝枚舉,如閩南和閩北還有一些地方用中草藥制成的茶餅,具有開胃消食、健脾提神和醒目的功效。
首先來談文化,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都屬于文化的范疇。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即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同時也包括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
因此,茶文化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是主張狹義說的,她強調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制作、化學成份、藥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一般來說,茶文化是在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歷史悠久,文化蘊涵博大精深,是以茶為載體,并通過茶來傳播的一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由于福建茶人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在長期的種茶、采茶、制茶、販茶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敢于冒險,樂于嘗試,勇于開拓的精神,茶文化經歷了千百年的演化和發展,具有了濃郁的地方特色。
茶藝和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藝一般是針對飲茶的藝術而言的,從講究茶葉的品質、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飲茶的環境、飲茶的人際關系等。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泡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學習禮法等,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
王玲教授在其著作《中國茶文化》第二編“中國茶藝與茶道精神”中指出:“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蔡榮章先生也認為:“如要強調有形的動作部分,則使用茶藝,強調茶引發的思想與美感境界,則使用茶道。”指導茶藝的理念,就是茶道。”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煮茶、斗茶、工夫茶。
現代的茶藝一般分為四大類:表演型茶藝、待客型茶藝、營銷型茶藝、養生型茶藝。根據所沖泡茶葉種類的不同,各種類型的茶藝在沖泡的技藝、流程、茶具、飲茶環境、品茗方式等是千變萬化的。
我國各民族大都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及飲茶習俗,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不同民族的各種類型的茶藝、茶道、茶禮等,充分地展示了茶文化的民族特色。
(一)茶文化可以提升個人品格的修養。茶文化是人們在對茶的認識、飲用、品嘗過程中,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演化而來的,因此在不同的時期,茶文化反映了當時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啟坤和研究員姚國坤在《從傳統飲茶風俗談中國茶德》一文中,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來表述:
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兩人對飲,以茶引言,促進相互理解;和談商事,以茶待客,以禮相處,理智和氣,造成和談氣氛;解決矛盾糾紛,面對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氣,促進和解;寫文章、搞創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腦,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無論是過去的以茶祭祖,還是今日的客來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塵,品茶敘舊,增進情誼;客人來訪,初次見面,敬茶以示禮貌,以茶媒介,邊喝茶邊交談,增進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傳情,互愛同樂,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愛之舉;長輩上級來臨,更以敬茶為尊重之意,祝壽賀喜,以精美的包裝茶作禮品,是現代生活的高尚表現。”
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舉,也是現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現。‘清’字的另一層含義是清心健身之意,因此提倡飲茶保健是有科學根據的。”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舉行茶話會,往往是大家歡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朋友,親人見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氣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團體商談、議事,在融洽的氣氛中更能促進互諒互讓,有益于聯合與協作,使交流交往活動更有成效。
由此可見,茶文化在提升個人品格修養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二)茶文化可以調解心態,緩解心理壓力。茶不僅是一種安全的飲料,也是治療多種疾病的良藥,以茶為載體的茶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結合,是能夠應付人生挑戰的良師益友。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的精神經常處于高度緊張狀態,需要有些東西來調節我們緊張的心態,緩解我們的心理壓力,而人們進入茶樓或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在享受茶的沖泡藝術,在飲茶、品茶過程及茶葉自身的各種功效共同作用下,對緩解心理壓力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因此茶文化顯然起著一種重要催化劑的作用。
(三)茶文化可以架起人際交往的橋梁。以茶待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茶會友更能增進人們間的友誼,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以茶文化為基礎可以架起一座人際交往的橋梁。在現代的一些社區,社區的管理上以封閉式管理為主,一般公益的文化活動也開展得比較少,導致人際關系大都處于停頓和相對封閉狀態,人們與外界的交流也比較少,如果能在社區建立茶藝室,或者經常舉辦一些茶藝表演或茶文化交流的活動,能夠在社區內架起一座人際交往的橋梁,有效地促進社區的人際交流。如果是一個多個民族混居的社區,也能有效地促進不同民族間的交流與團結,對促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也有很大的益處。自從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茶文化的弘揚與傳播廣度是空前的,人們思想觀念上的解放也為茶文化的弘揚與發展提供了環境和機遇,茶文化不斷得到人們的喜愛和重視,很多人在飲茶過程中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范,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
福建茶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茶葉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如今我國是一個比較開放的一個文化大國,也是一個經濟實力比較強的強國。在這種背景之下,挖掘具有強烈的中國文化特色,福建茶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種茶、售茶、品茶、賽茶文化發揚光大,是中國文化向世界上展示自己的一張亮麗的名片,今后將這張名片擦得更亮了,我們中國在世界人民心目當中的良好印象就會更加突出,更能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
[1]夏良玉.官玉琴.論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以閩茶文化產業為例[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2)
[2]程啟坤.姚國坤.從傳統飲茶風俗談中國茶德[J].《中國茶葉》1990(06)
[3]郭孟良著.中國茶史[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4]馬焱霞.中國古代茶業的發展以及對茶文化作用的探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8
[5]趙潽戀.中國少數民族茶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
[6]夏文頂.福建茶業發展的戰略思考[J]發展研究.2003.(09)
[7]張軍東.邱汝泉.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場---名茶”大紅袍”的家鄉[J].中國農墾.2006.(07)
[8]司輝清.龐曉莉.重慶市茶葉產業的發展設想[J]山區開發.1996.(06)
[9]黃森木.中國茶產業的發展方向[J]中國林業.2002.(12)
[10]游小妹.試論武夷山市有機茶的生產與開發[J].茶葉科學技術.1999.(04)
許珍華,男,福建莆田人,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