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紅,雷晶
甘肅張掖河西學院
高校公益類社團志愿活動持續性發展策略研究
——以甘肅省為例
周麗紅,雷晶
甘肅張掖河西學院
自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后,大學生志愿者憑借自身優勢逐漸成為社會青年志愿服務的主體,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但志愿活動無法形成常態化、無法持續性發展,也成為高校社團發展的瓶頸。筆者通過對甘肅省34所高校的公益類社團的各類志愿活動進行調研與分析,對高校公益社團志愿服務活動如何持續性發展提出解決策略。
大學生;公益社團;志愿活動;持續性
注:該論文為河西學院第四批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社會參與愿望和社會服務意識日漸強烈,高校公益社團如雨后春筍,經調研僅2012年至今甘肅省各高校平均成立公益類社團3個,其中還有部分高校有7個公益類社團。近幾年我國公益事業發展,各高校培養了大批青年志愿者,成為我國從事志愿服務隊伍的中流砥柱。但在高校公益事業蓬勃發展的背后也存在著瓶頸與困惑,那么各高校在鼓勵公益類社團成立的同時應該干些什么呢?
(一)高校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活動具有被動性、階段性、單一性和零散性,缺乏主動性、持續性、多樣性和系統性。
經過調研,筆者發現,在甘肅省各高校內,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通常是由學校集中組織,且78%集中在由政府或學校組織的重大活動和特定事件后或節日前后,主要活動形式主要有大型活動或賽事、環境保護、關愛留守兒童等。此類志愿活動最大的弊端是留守兒童等群體受助大多集中在兒童節前后,孤寡老人等群體受助大多集中在重陽節前后,而平時卻無人問津。同時,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隨著活動結束很快就消失殆盡。
(二)高校大學生志愿者普遍缺乏專業志愿服務知識和素質。
志愿者不僅需要具有較高的道德素質、奉獻精神和團結意識,還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禮儀知識以及語言溝通能力和文字處理能力。尤其是在社會高度發展的信息化時代還要具備涉外禮儀知識和外語溝通能力以及現代信息處理能力。
(三)高校不重視志愿活動基地建設。
經調查,甘肅省內34所高校中只有28所高校擁有本校的志愿活動基地,其中基地數量有1個有8所,有2個有15所,有3個的只有5所。有無基地直接導致高校的志愿活動能否持續發展。調查數據顯示,無志愿活動基地的高校志愿活動遠遠少于有基地的高校,志愿活動的持續時間最長的也只有30天,且這些志愿活動均以“保護環境”為主展開,并不能完全符合當地真正需求。
(四)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無計劃,無完整、良好的運行機制。
經筆者對34所高校的公益類社團負責人走訪調查發現,各社團在開學初和年初均無系統的年度或學期志愿活動計劃,大多數志愿活動都是由學校臨時安排和志愿者“突發奇想”,且志愿活動都存在“虎頭蛇尾”的現象,即活動初期各級領導和志愿者們都非常重視,隨著活動臨近結束,志愿者積極性開始下降,尤其是活動結束后“不了了之”結束。
(五)高校公益社團機構設置不夠科學和完善。
甘肅省各高校116個公益類社團機構設置不能夠完全符合志愿活動的特點,主要體現在:
1.調研部是活動開展的重要前提。志愿活動順利開展,前期調研顯得尤為重要,適宜長期開展志愿活動的地方,才能建立為基地。
2.培訓部是活動質量的有力保障。目前高校社團的志愿者培訓,沒有專業的、志愿經驗豐
富的培訓人員指導,培訓內容也無法深入到活動可能出現的細枝末節上,導致志愿者在活動時無法很好的掌握方法,更不能有效的應對突發情況。
3.社團部門設置過于死板。由于各地開展志愿活動的條件不同,得到的支持力度、社會幫助也各不相同,應依照自身的實際情況設置相應的機構,有效開展活動的部門設置。
(一)完善高校公益社團制度建設是促進其持續性發展的基礎。
1.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管理機制,建立社會、高校、基層院系三位一體的大學生志愿服務管理體系,充分發揮社會公益組織的力量。
2.吸收社會力量,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保障。筆者建議各高校應鼓勵志愿者通過聯絡校友、社會企業、社會公益團體等社會資源,多渠道、多方位籌集資金,并指導公益社團建立穩定持久的社會支持系統,確保志愿服務經費的基本來源以及志愿服務活動穩定持續發展。
3.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務獎勵機制,提高志愿者參與服務活動的積極性。志愿服務是志愿者自愿付出時間精力以及犧牲自己的利益而進行的一項活動,具有無償性。
(二)完善高校公益社團志愿服務活動的運行機制是其持續性發展的有力保障。
1.注重頂層設計,切實做好活動形式的多樣化。只有學校組織部門能夠設計出形式多樣的服務活動方能夠吸引志愿者長期堅持志愿活動。
2.志愿服務基地的建立是志愿服務活動得到長足發展的最有力的影響因素。大學生志愿者與受助對象是構成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主體。為使公益活動更加符合受助群體的需求,必須要與受助對象保持良好的溝通與長期的聯系,與其達成統一的、具有持續性的長效合作機制。
(三)建立科學的組織機構是高校公益社團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首先,成立調研部,深入社會基層挖掘和發現需要實施幫助的地區和群體,實地走訪調查服務群體的真正需求,并對調查結果做統一的管理和檔案收納;其次,為了能夠讓志愿者們持續性地“忙碌”,社團必須專門設置大學生志愿服務管理中心,安排專人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設計、培訓、接洽及組織實施等工作;再次,成立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由專業教師擔任服務隊指導老師,組織協調各志愿者的志愿服務工作,統一部署、合理統籌;最后,公益類社團必須設置其他學生組織里面包含的機構,建立志愿者的“主人翁意識”。
志愿活動的持續性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志愿者服務社會的熱忱,更是讓這種溫暖與關愛真正走進受助者的內心志愿活動更有意義的是對受助者一生的幫助,或許是才要開始人生道路的少年兒童,或許是遲暮的老人,只有關愛才能讓生活變得溫暖,讓社會變得和諧,讓世界不再冷漠,所以我們的志愿服務活動不是一時的興起而應該是一世的志愿,溫暖不是一瞬而是一生。既然我們有這樣的優勢,就應該更好地發揮光和熱,讓志愿隨心,隨行。
雷晶,女,河西學院助教。
周麗紅(1990-),女,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歷史112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