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瑋,許韻旖
廣西民族大學
文化生態學視閾下的大學文化建設研究
張立瑋,許韻旖
廣西民族大學
當前,在我國大學文化建設中,由于過多的從宏觀上關注大學生如何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往往忽視了大學文化建設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大學文化建設嚴重出現生態失衡。為此,為了改變大學文化建設的面貌,促進大學和諧校園的建設,在新形勢下,從文化生態學視閾出發,積極探索出大學文化建設的新途徑和方法,使得大學文化建設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需求。
大學文化建設;文化生態學
隨著我國對文化生態的不斷研究,人們對文化生態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所謂文化生態學(cultural ecology),是指將生態學的方法運用于文化學研究的新興的交叉學科,是研究文化的存在及發展的資源、環境、狀態及規律的一門科學。然而,面對當前我國大學文化建設中所面臨的瓶頸,為了使大學文化的建設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從文化生態學的視閾下,加強大學文化建設,更好地促進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
(1)重“外需”輕“內化”
我國大學文化建設長期以來,主要是從宏觀上考慮大學應如何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注重大學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大學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信息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已漸漸從社會邊緣走向社會中心。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大學背負著沉重的歷史責任,通過謀求與社會發展更為密切的合作,大學才得以持續地發展。但是,大學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在社會世俗的沖擊下,卻忽略了大學自身的價值取向及精神追求,致使大學文化逐漸走向社會世俗,導致大學文化出現生態失衡現象。
(2)多被動少主動
由于我國政府在大學文化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擁有巨大的行政權力,在長期的歷史背景下,大學習慣于被動接受當地政府的政策的安全,而面向社會自主學習的政策并沒有得到真正落實。由于大學忽略了自身文化建設的主觀能動性,僅僅依靠外部力量的推動是遠遠不夠的,在外部強勢力量的推動下,雖然大學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難以形成面向社會自主學習的文化環境,在行政性過強的背景下,不僅學術自由的氛圍難以形成,師生的主體意識也將被弱化,這給大學文化建設帶來了嚴重危機。
(3)整體性規劃理念缺失
隨著大學文化建設相關制度的確立,我國大學文化建設得到了明顯改善。但同時,大學文化多數仍缺乏系統性建設及整體性規劃,這主要表現在:首先,對大學文化沒有正確、全面的認識,通常上級指示什么就抓什么,并沒能把大學文化建設與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服務社會融合在一起統籌規劃。其次,大學文化建設主要以學生為重點,忽視了教師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性地位,教師缺乏主流文化的張力,致使學生的文化形成與社會主流文化的表現特征相悖。最后,大學文化建設從眾行為嚴重,過于借鑒其他大學文化,卻忽略了自身文化的建設與創造,致使建設的大學文化缺乏個性和文化凝聚力。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與發展,我國對大學文化的研究引起了足夠重視,在信息全球化時代下,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進程不斷加快。然而,一個良好的發展階段,大學文化建設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與問題,使得人們不得不從更高層的思想意識上去定位大學文化。文化生態學認為:文化不能直接成為經濟活動的產物,正因文化的各種變量之間存在著交互的作用,在文化研究中應該從文化的產生、發展規律及不同民族文化的面貌來提出文化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式。從經濟體制及社會價值觀念對人的影響,可以認為影響文化發展的各種復雜變量是與自然環境最近、最直接的是科學技術,而最遠的是社會價值觀念,并且文化的各種復雜變量關系是通過經濟體制等中間變量來實現的。為此,對于大學文化的建設,以文化生態學為出發點,可以將大學文化作為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生態系統,以全新的視閾來審視大學文化,對大學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基于文化生態學的基本理論,提出大學文化生態化建設的全新概念。通過構建完整的大學文化生態化建設的結構框架,為大學文化的建設提供理論指導。
面對大學文化建設中所存在的生態失衡問題,為了加強大學文化建設,提出文化生態視閾下的大學文化建設,大學文化生態建設是指按照文化生態學的原理,有效解決大學文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對抗性與時代性矛盾,以實現大學文化建設發展動態化、平衡化。基于任何一項工作的實施均離不開目標的確定及有效的方法途徑,為此,在大學文化生態建設中,明確大學文化生態目標,并積極探索出多種方法和途徑,使大學文化建設走向健康的發展道路。
(1)大學文化建設目標明確化
在任何一項工作實施中,目標的確定,可以為后續的工作做好良好鋪墊。首先,基于大學文化生態建設理論,大學文化建設總體目標即是去大學文化生態失衡化發展,促使大學文化建設動態平衡的發展。同時,明確大學文化生態系統中各個子系統之間、與外系統之間、本系統間的相互沖突和主要矛盾,在總體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對目標進行細化,以促進大學文化的建設的良性發展。從生態學視閾來看,在大學文化建設中,必須遵循“整體性、主體性、動態性、自由性、開放性”等原則,在遵循文化生態的原則上加強大學文化建設,有助于保持大學文化建設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2)大學文化建設途徑多樣化
基于文化生態學理論的大學文化建設,就應該運用生態學的方法來研究大學文化。為此,應使大學文化的各類載體形成一個相聯系又相區別的動態的開放的生態系統中,這個生態系統需要讓各類生態因子相互之間能夠相競相生的狀態。在此環境中致力于研究大學文化產生、發展的規律及大學文化建設的途徑,才能有效解決大學文化生態建設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在大學文化研究中,必須把握文化主體、文化載體、文化發展的軌跡等三個關鍵的要素,即主體建設、環境建設和資源建設。主體建設,主要涉及管理人員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等文化建設問題;環境建設,則主要包括制度文化、校園景觀文話、教師文化等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問題;而資源建設則主要囊括了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建設問題。采用三分法進行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的建設,其是大學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積極尋找大學文化生態系統與社會文化生態系統之間矛盾沖突的地方,實現動態化的生態系統調整,以促進大學文化生態化的建設。
面對大學文化建設中所存在的實際問題,從文化生態學視閾出發,將文化生態學理論運用到對我國大學文化建設生態失衡的實際問題分析中,視大學文化為一個動態的生態系統,提出大學文化生態化建設的全新改變,構建大學文化生態化建設,使我國大學文化以整體的動態平衡的狀態發展。
[1]毛現樁.文化生態學視角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河南省屬高校為例[J].科技視界,2013,(15):1-7
[2]高海生,王森.論文化生態學視野下的高校質量文化建設[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7):14-21
[3]李娟.網絡文化視閾下的中國大學文化及其建設路徑探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3,(1):50-51
[4]朱建.班級文化建設的“生態學視野”漫談[J].師道,2012, (10):181-185
[5]李外流.教育生態學視野下大學文化建設研究——以贛南師范學院加強精氣神文化建設為例[J].黨史文苑(學術版),2009,(5):153-157
許韻旖(1990-),廣西民族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心理。
張立瑋(1989-),女,廣西民族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