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玉
遼寧省鞍山市第二中學
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胡天玉
遼寧省鞍山市第二中學
隨著新課改課程在中學歷史課程的不斷開展,改革過程中對初中歷史課程中暴露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在課堂有限的實踐內,新課改對歷史課程要求的課時容量與教學大綱中要求的課時量產生了矛盾,這就讓歷史課程的知識結構板塊在結構上讓學生很難適應,這些問題也同時影響著新課改課程的推進,因此,在新課改的改革上應著重將問題進行及時歸納,并尋求較好的方法予以化解。本文筆者則結合實際工作經驗,簡單闡述新課改中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新課改;初中歷史教學;問題;對策
新課改課程教學對于初中歷史教學來說實際上是以此從理念到實踐的全方位改革,也同樣是對教學模式的一種突破和創新,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足夠的準備去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和沖擊,那么在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如何面對新課程改革出現的問題則是每個初中歷史教師關注的重點問題,在初中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將初中歷史課程很好的傳授給學生,完成良好的過度就成為初中歷史教師亟需解決的問題。
1.1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缺少細膩的教學方法
通常我們認為只有聰明的學生才能把初中歷史課程學習好,但是,初中歷史課程實際上不同于理科,在一開始學習中就是與學生的智商無多大的聯系,在歷史課堂中,教師往往通過學生的聰明程度來判斷歷史課程的進度,卻忽略了應從課堂上通過歷史線索來引發學生學習歷史事件。對學生對課外攝取歷史知識的教學模式不夠,當我們對學生采取細膩的教學模式將這些課上與課外的知識收集到學生的頭腦里就會緊密的將歷史知識與課本聯系上,而不單單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機械的背書。
1.2 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
從近些年來的素質教育不斷提倡中可以發現,初中歷史教學的教學模式也逐漸為了配合中考來進行多次改革。但是對于學生在各項學科的平衡發展不一定會有較好的效果,對于反復圍繞考試而轉的科目學習在中考的指揮棒下不僅僅操控著歷史教學,也影響著其他學科,這就造成了學生學習歷史課程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缺乏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在他們的意識中,中考意外的科目都是不必要的,在中考科目中,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只盯著中考科目,對于以外的科目就不屑一顧,在這樣的教學形式之下,很多學生就喪失了對歷史學科學習的興趣,即使會因興趣主動學習,也會被考試科目的現實性而抹殺掉。
1.3 知識運用能力低下
當今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不斷降低,除應試教育的影響及部分教師素質不高外,還與先行教材密切相關。現在歷史教材編寫比較枯燥乏味,缺少生趣和感染力,喚不起學生的求知欲。而且歷史課堂授課形式單一,課堂氣氛沉悶,教學的隨意性、主觀性、經驗性較大。照本宣科:“填鴨式”、“復印機式”、故事課式等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主要授課方式。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記憶,輕分析;重具體,輕抽象;重結論,輕推理;重主導,輕主體”的種種弊端,無法開發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1 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細膩的學習方法
小學到初中的歷史課程學習往往會面臨一個較大的轉折,從學科的增加到知識層面的過大,這時候如果在細節上不注意就會讓學生養成習慣,對初中4年的學習就會一直帶著走。因此,這時候需要注重細節上的教學,應注意他們的書寫錯誤,培養他們的記憶習慣,嚴格矯正他們書寫上的錯誤,在歷史課程的學習中還要培養他們仔細學習的習慣,讓他們學會細膩的學習方法。
2.2 注重教學模式的養成,培養主動學習的興趣
初中歷史課程并非是作為考試唯一的目的,如果廣泛的讓青少年掌握人文科學,提高人文素質那么這些種種因素的影響就不會實現。要讓學生有濃厚的學習歷史的興趣,將歷史課程的學習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現在的考試制度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學生還是要面對應試教育。從進小學的第一天到高中畢業的那一天,教育的核心是語、數、英,其次是大考的必考科目。從小到大,學生心中已經形成主次科目的概念,卻沒有學科平衡,全面發展的概念。由此,他們認為不用考試的科目可以不認真學。
2.3 通過課程學習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一些人看來,課本的變大、變厚必然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實際上,這是對教學目的的認識存在著偏差。歷史教學不只是要求學生記憶史實,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現在教材歷史事實敘述不詳細,人物描寫不豐滿,學生沒有閱讀興趣,不利于學生知識的增加和視野的開闊。新編教材應更多增加閱讀材料,正文內容中增加歷史圖片數量,提供一些歷史人物史料、歷史數據,學生的知識和視野的開闊必定會推動思維能力的提高。歷史教材又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良好品質教育的重要素材,而現教材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對歷史杰出人物的介紹偏重其對社會的貢獻,而忽視人物的成長過程和個人品質的描述,這樣就減弱了對學生的感染力。通過描述歷史人物的言行,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這有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勇敢、堅定、樂觀的品質。
綜上所述,課程改革實際上就是要求教師在進行備課、準備的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利用現有的課堂教學資源形成新的理念和思維模式,利用和發現整合一些課堂教學的資源,這樣就能夠實現課堂教學的合理可利用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也應對教學對象進行準確分析,打造可利用的課堂服務,在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是層出不窮的,只有問題的不斷出現才能愈加加深課程改革的深入,暴露的越充分,改革的就越完全,因此,作為我們初中歷史教師應不斷追求和探索歷史教學課程,并從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和對策,為我國初中歷史教學多做貢獻。
[1]郝向煜.新課改背景下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建議[J].教育教學論壇.2013(16)
[2]鄭立柱.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3(11)
[3]沈云亮.開卷考試形勢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誤區和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3(01)
[4]王昊.試述新課改歷史教學的基本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