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欣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淺析新形勢下中國護理規模結構和護理人力需求
隋欣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相應的我國民眾生活水平也得到提升,與此同時對護理質量提出了更高層次要求,本文通過分析新形勢下中國護理規模結構和護理人力需求,結合相關資料,為護理人力規劃和護理教育規劃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換一種方式來說,研究新形勢下中國護理規模結構和護理人力需求具有迫切性,也只有依據實際情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發展計劃,根本性促使護理服務質量的提升,從而滿足患者不同程度需要。從醫院的角度來說,促使其對人才結構方面有一個初步了解,幫助其培養和引進優質人才,更好的服務于醫院的發展。在查閱相關資料后得知,我國招生規模發生巨大變化,教育層次結構改善,社會對人才要求升高,相關醫療單位對護理人員所需數量也急劇增加,僅僅體現在對大專學歷以上的護理人員,對中專生需求量不升反降,從某種意義上證明,我國需要綜合能力強人才,只有以此為理論依據才能夠改善會理規模結構,整體提升護理人員的綜合素養,為民眾提供更加優質服務奠定堅實基礎,以此為廣大研究者提供強大理論支撐。
新形勢;護理規模結構;護理人力需求
醫學作為一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要學科,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迅猛增長,相應的迎來了大眾化教育的到來,再者說來,醫生、護理這個職業一直都是作為一個神圣的職業存在,民眾都對它存在著敬畏。所以越來越多高中畢業生選擇就讀醫學、護理類專業,不管從就業前景還是社會發展趨勢,選擇醫學、護理類專業成為可不二選擇。但是隨著醫學類人才的迅猛增長,社會所需人才已經較為飽和,相應的帶來了一系列就業問題,從國家和部分地區發布的醫學就業率來看,醫學類畢業生相對于教師、會計、廣播電視編導等專業,其就業率都是在其之后,這也是社會對醫學類專業就業難給予高度關注的原因所在,而這也是本文研究新形勢下中國護理規模結構和護理人力需求的關鍵所在。
在查閱相關資料后得知:醫學、護理類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當然也受社會各種因素影響,如:醫學本科、研究生的沖擊、供需關系變化、醫學類人才日漸增多。在另外一方面,隨著我國衛生改革的不斷深入,相應的對人才也提出了更高層次要求。再者,加上社會上還存在著不良現象,一些醫療機構沒有充分依據自身實際情況,將對人才的要求放置在研究生、博士等,再有部分單位用名牌大學生來宣傳醫療機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渠道招收醫學畢業生就業信息的能力。從另外一方面進行考慮,學生學習醫學專業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金錢,往往在就業時會考慮所在城市經濟發展狀況、未來發展狀況等多種因素。還有的畢業生沒有考慮到自身因素,對從事單位期望值過高,不能夠充分自身欲求,而選擇另謀出路,某種意義上來說提升失業率,這些都是造成“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現象的根本原因,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目前,很多大學生受各種因素影響,不考慮自身實際情況,對“薪酬福利”和“工作環境”提出高層次要求,沒有給自己一個明確定位,甘于奉獻的人越來越少。
2、不同專業就業形勢不一。結構性矛盾在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還是比較突出,例如:護理學、麻醉學、醫學影像學期就業前景好,但是畢業生相對較少,而臨床醫學方面,已經呈現出一個相對飽和狀態,但是需求不旺盛。在查閱相關資料后不難發現有近乎75%的專業畢業生在醫療機構工作,無形之中也就透露出新形勢下我國專業護理人才的主渠道還是各類醫療機構。
1、層次結構改善但是趨于形式化,效果沒有充分顯現出來。高等教育的逐漸普及為大專和本科的招生規模擴大創造條件,但是與中專大量擴招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要根本性改善護理的層次結構,必須限制招生規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夠提升護理人才整體綜合素養,也緩解了就業形勢。
2、護理職能擴展也就要求護理專業教育提高起點。從20世紀50年代初至80年代。盡管護理教育獲得了更深層次發展,相應的我國對人才要求也相應的提高。在其它國家,護士的專業教育至少應當是在高中畢業后進入相關護理院校進行學習,而我國對這個則沒有明確規定。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民眾對護理需求提出了更高層次要求。臨床診療技術也日漸復雜,不僅僅需要經過專業教育還需要自身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學習,從而達到新形勢下對護理人員提出的要求。
1、站在國家的角度上來說,應當從國家戰略方面對護理人才就業予以高度重視,要全面考慮,解決影響護理人才就業的多方面因素,為其更好的就業奠定堅實基礎:強化政府職能,提供優質服務,優化護理人才的就業環境,在不斷深化醫療改革的同時,加大對人才儲備,使得人才能夠更好的發揮自己才能,更好的貢獻于社會。而護理人才本身,也應當投入到終生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身技能和綜合素養,更好的順應新形勢發展需要。
2、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學校應該對加強對學生就業指導,改正錯誤的價值觀,而就業指導從當學生開學之初就進行,也就是貫徹整個學習課程的始終,并將其列入到學校發展的范疇之內,使之職業化和專業化,在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時,加強與用人單位之間的聯系,為學生未來更好就業創造條件,從而完善護理結構。再者來說,學校是向社會輸送人才的主要場所,應當深刻認識到自身承擔的責任,因而在招生過程中,應當依據實際情況進行操作,使護理人員為民眾提供更加優質服務創造條件。
[1]韓彩娟,李榮,孫曉敏.護理人員使用機制現狀的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0(05)
[2]沈亞萍.護理人力資源流失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13(07)
[3]葉文琴,杜萍.上海市護理人力資源配置與人才需求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
隋欣(1993-),女,民族:漢,籍貫: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研究方向:護理學,單位: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