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璋,吳國元
江蘇省高郵市第二中學
注重課堂有效評價提升生物教學質量
徐恒璋,吳國元
江蘇省高郵市第二中學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發展,高中生物教學中課堂評價體系的改革和創新顯得尤為重要,有效的課堂評價不僅能幫助學生改善學習方法,還能輔助教師提高講課效率。然而,在目前的生物課堂教學評價中存在很多問題嚴重影響著課堂改革的進程。本文主要針對生物課堂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評價
課堂教學是教師進行教育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評價是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進行檢驗完善的過程,課堂教學的有效評價是轉移評價重心,由甄選轉向提升,重視評價情境的真實性、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樣性。當前,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評價中存在一系列問題:首先,評價內容忽視綜合素質的評價,過分側重成績;其次,評價目標定在選拔和甄選上面,忽略激勵和完善的評價功能;最后,只重視評價的結果,而不在乎評價的過程。縱觀生物課堂教學評價,狹隘的消極評價和放縱的積極評價屢見不鮮,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給新課程的教育評價改革指明了方向。[1]因此,如何發展積極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引導學生提高學習能力,是急需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自主建構的辨證統一。[2]學生的認知水平限制了其自主構建知識的高度,而課堂評價作為教師發揮價值引導作用的關鍵武器,能夠幫助學生在自主構建活動中遇到困難時及時掃除障礙、辨明方向。因此,為了帶領學生克服學習中遇見的難題,充分利用課堂評價為課堂教學點睛生花,教師必須提高生物專業素養。
傳統的課堂評價中,教師往往把自己放在權威的評價主體地位,學生每每充當被評價者的角色,這無疑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阻礙了學生有效發展自我分析、評判能力。為了打破傳統評價模式,突出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教師要轉變評價理念,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例如,在學習“生物如何獲得ATP”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知識探索。小組探索的結果多種多樣,有人認為生物通過呼吸作用獲得ATP,有人認為生物通過光合作用獲得ATP,還有人認為生物通過化能合成作用、磷酸肌酸、無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可以獲得ATP。面對這么多答案,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生物獲得ATP的途徑。這種將評價權交予學生的做法,打破了傳統的權威判斷,調動了學生自我生活經驗和思維能力,讓學生順其自然的參與到課堂評價中來。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正常個體都同時擁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能,只是這八種智能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使各人在智能強項和弱項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在認知方式上也不同[3]。由此可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如果用統一的評價標準去限制學生的自我發展,他們的個體智能將得不到施展,課堂評價也將失去其本質意義。在新課程的課堂評價中,我們要關注個體差異,發展“分層次、多維度”的評價標準,在最大限度上激發學生的潛能,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筆者聽過一堂高三的“細胞膜”復習課,課程開始時,教師先提出了一個問題情境:細胞膜除了能夠維持穩定的細胞內環境,還有什么重要的功能呢?當時,第一個學生回答道:“細胞膜還能幫助細胞與周圍環境交換和運輸物質。”顯然,這位同學的基礎很扎實,教師給出了“能夠記得高二時所學的內容,非常好”的評價。第二位同學認為很多不具有線粒體結構的原核生物在有氧呼吸時都在細胞膜上進行,這位同學能從這章的知識聯想到其他版塊的知識,真正做到了知識的融會貫通,是綜合素質較高的一個體現,教師也給出了非常好的評價。到第三位同學時,他認為某些沒有葉綠體的原核生物也應該在細胞膜上進行光合作用,面對錯誤的答案,教師沒有給出明確的批評,而是首先表揚了他很會舉一反三,繼而點明由于原核生物光合作用場所的復雜性,并不能簡單判斷其在細胞膜上進行光合作用。
科學的評價手段建立在學校、教師、學生的實際情況基礎之上,過于脫離實際的課堂評價將失去其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為了提高生物課堂評價的有效性,我們必須發展積極有效的評價手段:
1、大力推行檔案袋評價法。檔案袋評價法是根據教學目標,系統的收集學生在課堂上有代表性的學習成果,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個評價方法。在檔案袋里放入的材料沒有硬性的規定,可以是生物成績單、作業本,也可是生物標本、小制作,還可以是家長、同學、教師的寄語,但一定要選取最具代表性、最優秀的展示性材料。
2、實現師生、生生互評,注重學生自評。新課程標準要求“評價主體多元化”,所以我們在課堂評價中要兼顧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評以及學生自我評價。多種評價方式共同發展,在發揚學生主體精神的同時,也促進了教師引導和組織作用的發展。
3、設置不同的評價情境。傳統的考試評價策略缺乏真實性、情境性,在考試中所獲得的分數并不能預見學生未來課堂的表現。因此,我們要設置不同的情境來評價學生的表現,如開展生物知識競賽、開辦生物實驗課堂、走訪生物工廠等等,保證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評價情境中來,客觀判斷學生的未來表現。
總之,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評價現狀急需革新。課堂評價只有以“眷注生命成長”為理念導向,以“激勵自主發展”為實施要義,構建“分層多維”的標準、確立“多元整合”的主體、追尋“唯美詩化”的藝術,才能真正形成開放的、浸潤的、良性的課堂文化,促進高中生物課程目標的最終實現[4]。
[1]顧泠沅.改革最終發生在課堂上——課堂教學評價問題討論[J].現代教學.2007(Z1)
[2]周長梅.建構主義理論對實施生物新課程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2006(21)
[3]孟秀琴,馬冰玉.運用多元化評價手段促進學生個性發展[J].黑龍江教育(綜合版).2004(Z4)
[4]任長松.探究式學習:18條原則(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