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松李,陸志珊
(廣西省南寧市隆安縣丁當鎮林業站,廣西 隆安 532709)
淺談丁當鎮退耕還林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
韋松李,陸志珊
(廣西省南寧市隆安縣丁當鎮林業站,廣西 隆安 532709)
摘要:指出了退耕還林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從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進而實施的一項重大戰略工程。分析了丁當鎮在退耕還林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退耕還林;合理利用;生態安全
1引言
退耕還林工程是國家六大林業重點工程之一,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對改善生態環境、改變不合理生產方式、改善林農的生產生活條件、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被群眾稱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丁當鎮實施退耕還林工程12年來,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如何改變現狀,對此筆者提出了一些個人的看法。
2丁當鎮退耕還林工程現狀
丁當鎮2002~2004年度共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2760.43畝,其中2012年度指標是1781.05畝,2013年度指標831.58畝,2014年度指標是147.8畝,均為退耕地造林,涉及8個村32個村民小組 259戶。截至2014年底,全鎮退耕還林工程保存面積是1489.1 畝,保存率僅為53.94%,
3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丁當鎮實施退耕還林12 年來,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這幾年來的造林季節天氣都比較干旱,造林的成活率受到了很大影響。雖然退耕戶都進行了補植,但能補植成功的為數不多;二是地理環境條件惡劣,土壤表土層被沖涮嚴重,土地貧瘠,致使苗木長勢差,造林保存率低;三是個別村屯偶有造林樹種不適應當地的地理環境現象發生。
隆安縣大部分鄉鎮林業站只有2個編制,有些鄉鎮還不足2人在崗,就這幾個人除了要承擔退耕還林工程之外,還承擔著生態公益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各項林業工作任務,還有石漠化治理工程規劃設計、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縣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名木古樹普查等多項專項林業調查,人員少,工作任務繁重,再加上工作經費嚴重不足,引起退耕還林工程跟蹤服務管理工作滯后。
因政策宣傳不到位,一方面是群眾對退耕還林目的認識不足,未能真正理解退耕還林的生態意義,而是把它理解為國家扶貧措施,林糧間種,成活率雖達標,也不能兌現錢糧補助;另一方面很多退耕戶對退耕還林驗收辦法中以作業小班為單位計算造林成活率的方法不理解,認為退耕戶的合格面積即是該戶苗木存(成)活株數的折合面積(即該戶造林存活總株數占多少面積即為合格面積,不管這些樹種在多少塊退耕地里)。結果因驗收結果與退耕戶想象中的結果有差距,就出現管護粗放甚至復墾等現象。
2010年,自治區決定把丁當鎮作為農村土地流轉的試點鎮,之后很多外地業主紛紛涌入該鎮,在各個村屯進行土地承包,建立自己的農業生產基地,進行規模化經營。面對高額的承包金,很多農戶都把自己的土地經營權流轉給了外地業主,丁當鎮大面積的土地被連片承包,導致了其中的很多退耕地無法保存,使退耕地的保存面積受到了很大的沖擊,這也是丁當鎮退耕地無法保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該鎮在退耕還林實施初期,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完成造林任務,而統籌兼顧農民的吃飯、燒柴、增收等問題則有些缺陷。對耕地少的村屯也安排退耕,隨著退耕還林補助的陸續到期,一旦停發補助,這些村屯將面臨退耕與吃飯、燒柴、增收難兩全等實際問題。
丁當鎮歷來有種植柑橙、龍眼等經濟林的習慣,退耕地還林中有423.56畝是種植經濟林,由于受到金龜甲、天牛等幼蟲的危害,很多農戶防治不當,果樹出現枯萎、死亡,農戶沒辦法只能砍伐復耕,大大挫傷了退耕農戶的積極性,導致了退耕地無法保存。
4對策
針對以上的這些問題,筆者就此提出一些個人的意見和建議,以供大家討論。
(1)加大退耕還林意義的宣傳,增強生態文明意識。教育退耕農戶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就是為了防止生態的惡化,如果林糧間種會引起新的水土流失、加劇生態惡化,這就與退耕還林的目的相違背。
(2)加強普法教育,強化法律意識。對退耕戶大力宣傳國家退耕還林政策,使之弄清各自的權利義務,認識到擅自在退耕地上復墾是違法行為,必須停止并恢復林地,從而把對退耕地的管護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不斷提高該鎮退耕還林面積的保存率。
加強對退耕戶進行技術指導,動員在春季選擇陰雨天氣補植補造;對于地理環境條件惡劣的問題,則動員并指導退耕戶改良土壤,可通過追加腐熟的有機肥等措施增加地表肥力,為林木生長發育創造有利條件;對于樹種不適應地理環境問題,則引導退耕戶選擇適宜的樹種補植補造,力爭做到科學造林,提高造林保存率。
結合中央下撥的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根據退耕地的管護效果安排后續產業扶持資金,管護得好的,扶持力度就大些,否則就小些,管護不力或不履行管護義務的則不安排扶持資金。重點扶持耕地少而積極管護的退耕戶,鼓勵他們加大基本口糧田的建設力度,通過加強引水灌溉,改良土壤、砌墻保土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有效提高糧食單產,使退耕戶在耕地面積減少的情況下不減產量,有效防止復墾的現象發生;搞好沼氣池、節柴灶、太陽灶的建設;發展第三產業,擴大種、養殖規模,走立體化的發展模式??傊敕皆O法增加退耕戶的經濟收入,以激發農戶對退耕地的管護熱情,從而確保造林保存率。
林農是林業資源最直接的經營管理者,保護其合法權益關系到他們退耕還林的積極性。全面落實國家有關規定給予退耕還林者免征退耕還林所取得農業特產稅優惠政策;享有退耕土地上的林木所有權、經營權,承包經營權期限可以延長到70年;其林木和林地使用權可依法流轉、繼承、轉讓、抵押、擔保、入股等;在不破壞生態功能的前提下,經批準可依法對其所有的林木進行采伐。通過這一系列具體的激勵措施來切實保障農民權利,從而激發退耕還林積極性。
面對土地流轉政策,農戶應該因地制宜,選擇在比較合適的地塊上進行異地造林,加強補植補造,像種植桉樹的,也應允許退耕戶進行適當的更新性質的采伐作業,但必須于當年或次年完成撫育更新任務,這樣既不影響生態平衡,又能有效緩解退耕戶的經濟利益與國家的生態效益的矛盾沖突,確保退耕還林工程的深入實施,提高保存率,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要使退耕還林取得預期的效果,必須增加人員編制,落實專項工作經費。因為隨著林業事業的不斷發展,林業工程項目的不斷增多,林業站的工作越來越繁重,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因此有必要增加一定的工作人員和工作經費,落實專職工作人員和專項工作經費,以確保退耕還林工程的鞏固。
5結語
總之,只有以人為本,采取綜合措施,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起來,進一步改善退耕農戶生產生活條件,逐步建立起促進生態改善、農民增收和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促進退耕還林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才能確保該鎮退耕還林成果切實得到鞏固,真正實現“退得下、還得上、能致富、不反彈”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退耕還林條例釋義[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2]廣西退耕還林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退耕還林條例[R].南寧:廣西退耕還林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2003.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5)04-0114-02
作者簡介:韋松李(1977—) , 女,廣西人,瑤族,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