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祥健
(安徽省黃山市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安徽 黃山 245000)
黃山市竹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芻議
胡祥健
(安徽省黃山市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安徽 黃山 245000)
摘要:以黃山市竹產業為研究對象,對全市的竹林資源培育、筍竹加工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在竹林資源培育、龍頭企業帶動、資金投入、科技創新和推廣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發展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竹產業 ;現狀;發展對策
1引言
黃山市位于安徽省南端,地處東經117°12′~118°53′,北緯29°24′~30°31′之間。東鄰浙江省,南與江西省毗連,西北與池洲市交界,北和宣城市接壤。市轄屯溪區、徽州區、黃山區、祁門縣、黟縣、休寧縣、歙縣三區四縣及黃山風景區。全市土地總面積96.78萬hm2。根據最新的林地更新數據,全市林地面積83.25萬hm2,其中有林地面積74.08萬hm2,森林覆蓋率高達82.92%。
黃山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層深厚肥沃,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竹類的速生豐產創造了良好的氣候條件。近年來,黃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竹產業發展工作,把竹林資源培育及竹產品系列開發作為改善旅游生態環境、帶動山區農民致富的重要舉措來抓,目前已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林農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2竹產業基本概況
黃山市是安徽省重點的竹產區, 境內竹林資源十分豐富,有竹亞科(Bambusoideae)15屬169種,其中自然分布有7屬38種。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竹產業總產值12.4億元(其中一產4.7億元,二產6.6億元,三產1.1億元)。黃山區的湯口和龍門、歙縣的石門、黟縣的洪星、休寧縣的西田5個鄉鎮1996年被安徽省林業廳授予“竹子之鄉”榮譽稱號;黃山區2006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竹子之鄉”榮譽稱號;歙縣2012年被中國竹產業協會、國家林業局、國際竹藤中心授予“中國特色竹鄉”榮譽稱號。
據調查,目前全市竹林面積6.83萬hm2,約2.66億株,其中毛竹林面積6.06萬hm2,雷竹及雜竹林面積0.80萬hm2。全市萬畝以上竹林重點鄉鎮33個,竹林面積以休寧縣和黃山區最多,兩區縣合計面積占全市竹林總面積的一半以上,由于管理粗放等原因,目前仍有1.33萬hm2左右的低產竹林。
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有筍竹加工企業112家,其中竹材加工企業102家,筍加工企業10家,企業從業人員2500人左右。筍竹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黃山區、休寧縣、祁門縣、歙縣、黟縣和徽州區。
2.2.1竹材加工
全市有竹材加工企業102家,其中產值500萬元以上企業16家,中小型加工企業86家,近年來隨著竹材加工產業鏈的延伸和加工新技術的利用,逐漸涌現出了祁門建興竹木制品有限公司、黃山金竹竹業有限公司、黃山竹藝軒雕刻有限公司、黃山區雙雄竹地板等一批竹材加工重點企業,主要產品為竹膠板、竹雕刻工藝品、竹地板、竹裝潢板、竹絲等。據統計,2014年全市共消耗竹材862根,其中:毛竹860萬根,篙竹2萬根,其他小雜竹6724t;生產竹地板122萬m2,完成產值6.6億元,實現利潤3754萬元,創匯623萬美元。
2.2.2竹筍加工
全市有竹筍加工企業10家,其中產值500萬元以上企業5家,中小型加工企業5家,以生產竹筍干和水煮筍罐頭為主,近年來國內筍干市場需求旺盛,效益日益明顯。竹筍主要制作成竹筍干進行內銷;水煮筍罐頭產品主要出口國外或內銷。由于近年市場變化、外匯匯率波動較大、成本上升等方面原因,水煮筍罐頭生產加工和出口出現滑坡,部分企業只能通過代理公司出口或為浙江等企業貼牌生產,企業規模和效益一般,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全市加工竹筍干6957t,生產水煮筍及罐頭約1500t,竹筍加工產值近4億元。
3黃山市竹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黃山市近年來在竹產業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全市竹產業發展水平與發達省、市相比還有差距,特別是在竹林資源培育、龍頭企業帶動、資金投入、科技創新和推廣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全市雖然有6.83萬hm2的竹林資源,但長期以來,由于經營粗放、管理不善等原因,竹林資源培育水平低,全市上規模、成片建設的竹林基地少。目前全市仍然有1.33萬hm2左右的低產竹林處于竹子與雜灌混生的原始狀態,竹林的單位面積效益低。大部分毛竹林畝立竹量200株左右,毛竹年可伐量每畝平均不到20根,畝產竹筍30kg左右,平均畝產值600元左右,遠遠低于浙江省畝產1000元以上的水平。
黃山市目前雖然有筍竹加工企業112家,但年產值超500萬元的規模企業目前只有21家,缺少龍頭企業,絕大多數屬小型企業,主要生產竹地板、各種竹拉絲、竹筷、竹窗簾和少量的竹旅游工藝品。加工企業低水平重復建設普遍,企業規模小、生產設備簡陋,在各自范圍內零打碎敲,耗費掉大量寶貴資源,竹材資源利用率低,附加值低,沒有自己的品牌產品和自營出口權,市場競爭力弱,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目前黃山市竹林基地主要是依靠林業項目資金來進行建設,而竹加工企業基本全靠自籌資金進行生產,整個竹產業的投資渠道單一、機制不靈活、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據了解,我國竹產業發展較好的地方都制定了相應扶持政策,如浙江省龍游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竹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每年從財政中拿出100萬元用于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的貸款貼息;江蘇省宜興市對新獲得國家級、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給予30萬元、20萬元的獎勵,以鼓勵竹資源利用企業加快發展,而黃山市目前鼓勵竹產業發展的政策尚不配套,操作性不強,扶持的力度不夠。
近年來,我國竹產業發展先進省市在竹子科學開發利用上已經達到非常先進的水平,如浙江省、福建省在竹林高效經營、竹炭和竹纖維產品開發生產等方面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而黃山市竹產業的科技研發和創新推廣能力非常弱,產業整體開發效益低。主要表現在:一是資源培育方面,雖然在竹林資源培育方面也在部分區縣搞了示范點片建設,但是由于面積少、規模小,規劃落實力度不夠,先進成熟技術沒有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二是竹材精深加工方面,企業的自主研發與創新能力較弱,還沒有一家竹炭、竹纖維、竹葉黃酮等方面的精深加工企業。
4黃山竹產業化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4.1.1繼續加大竹林基地建設力度
各區縣要在調查核實現有竹林面積、分布狀況、竹種結構、立地條件等情況的基礎上,以正在強力推進的綠色提升高潮為契機,結合正在實施的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中德財政合作項目、世行項目、農業綜合開發等工程項目,以“三線一流域”(徽杭高速線、屯黃線、慈張線、新安江流域)和太平湖庫區周圍為重點大力開展竹林基地建設。
4.1.2因地制宜開展低產竹林的更新改造工作
通過“政府推動、協會組織、合作社具體操作”模式組織廣大林農學習浙江、福建、江西等省的竹林豐產技術和先進經驗,鼓勵引導林農開展竹林墾復,加強撫育管護,大力提升竹林整體質量。
要積極倡導“政府引導、協會服務與合作社生產相結合”的創新發展機制,通過財政貼息貸款和補助等形式,加速培育竹產業龍頭企業。在資源培育方面,繼續推進林權流轉,活化基地建設管理機制,加強竹產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建設,引導和鼓勵企業按“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建立竹林基地,使企業與農戶成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在加工利用方面,以精、深、細加工為主線,大力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引導企業進行技術更新和設備改造,鼓勵扶持龍頭企業實行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集約化經營,提高產業化水平。
一是充分調動社會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建立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通過統一整合項目資金,鼓勵企業、個人、外資各種市場主體通過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經營等多種形式參與發展竹產業;二是整合項目資金,將退耕還林、世行項目、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資金向竹產業傾斜,增強竹產業發展后勁;三是爭取金融信貸支持,加快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擴大竹產業發展資金;四是建議盡快制定出臺加快竹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財政扶持獎補政策,對竹產業發展給予扶持。
要緊緊依靠國家、省、市科研部門和大專院校的技術力量,以安徽農業大學、黃山學院等院校及國際竹藤中心太平基地為技術支撐,通過走“產學研一體化”道路,為竹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儲備。一是廣泛開展技術培訓,聘請專家教授對各鄉鎮林業大戶及基層林業技術骨干進行專門技術培訓,大力推廣實施墾復施肥、雷竹稻殼覆蓋、病蟲害防治等先進實用技術;二是要加緊建設一批高標準筍用林、筍竹兩用林、毛竹材用林豐產示范基地,在已建成1個千畝省級毛竹科技示范園基礎上,繼續加緊建設6個示范園(點),利用示范園(點)積極引導周邊群眾,讓廣大群眾跟著學、跟著做,讓林農掌握先進的竹林培育技術,切實提高竹林畝產效益;三是加快新產品的研發,依托龍頭企業積極開發竹化工、竹纖維、竹家具等新興領域,提高竹材利用率、提升產品附加值,全面提高竹產業開發效益和水平。
參考文獻:
[1]周俊鑫.黃山市竹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華東森林經理,2007(3):45~48.
[2]蔡群.黃山市竹產業品牌建設初探[J].綠色科技,2012(10):98~101.

A Discussion on the Status Quo of Bamboo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Hu Xiangjian
(HuangshanAdministrativeOfficeofNatureReserveofAnhuiProvince,Huangshan245000,China)
Abstract:Taking bamboo industry in Huangsh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ultivation of bamboo resources and status quo of bamboo processing. The results point out that the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bamboo forest resources, leading enterprises, capital invest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etc.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proposes rel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bamboo industry; status quo; development strategies
中圖分類號:F326.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5)04-0158-03
作者簡介:胡祥健(1965—),男,安徽黃山人,工程師,主要從事自然保護區及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工作。 山培學(1974—),男,云南祿豐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工作。
收稿日期:2015-02-03 201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