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旭 姜麗娜
【摘要】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正在經歷著一個不斷完善和成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培養高校畢業生的法律意識,加強他們的就業權益保護和維權,成為了需要研究的課題,進而構建高校畢業生就業權益保護體系。
【關鍵詞】法律 就業 權益
近幾年高等學校畢業生人數急劇增多,在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和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大環境下,對于在就業市場處于相對弱勢的畢業生而言,在就業過程中合法的就業權益被侵犯便會經常碰到。這就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在對高校畢業生求職過程中,要進一步增強法律意識教育,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一、熟知就業法律政策規定,提高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發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也逐步走向法制度化。如今的高校畢業生必須要主動的了解國家近期關于高校畢業生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律規范,熟練畢業生在就業在就業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切實保護好自身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在就業過程中,如果發現招聘單位提出的相關內部規定有與國家政策、法規相悖額條款,就可以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公務員暫行條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暫行規定》和高等學校所在省(市)就業政策等地方法規,并且在學習法律、法規過程中,逐步培養法律意識,真正做到知法、懂法、遵法、用法。在就業過程中,運用高度的法律意識,時刻提醒自己:什么情況下自己的合法權益可以受到侵犯,一旦權利受到侵犯,如何進行自我保護。畢業生在法律意識的指導下,認識到自己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及時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不是息事寧人、逃避躲避。在碰到問題時,能夠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是我們應該培養畢業生保護自己權益的重要觀念只有畢業生掌握有關政策、法規,養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和積極主張權利的維護意識,才能保護平等地與用人單位對話,切實保障自身權益不受侵害。
二、明確求職階段的侵權情形,切實保護畢業生權益
侵犯畢業生就業權益的情形發生于求職過程中的各個階段,特別是應聘面試,簽訂就業協議書、報到上班時期。畢業生要想更好地保護自身的權益,就應該了解可能發生侵權情形,真正碰到問題時,能夠處變不驚,順利地解決這些問題。
(一)應聘面試階段
1.在招聘、面試階段侵犯畢業生就業平等權的現象是很普遍的。近幾年隨著畢業生人數大量增長,用人單位挑選畢業生的余地越來越大,因此他們會千方百計地限制畢業生的條件。如:性別侵權,只招男生不招女生,這是最為濫用的招聘侵權:身高侵權,要求畢業生身材一定高度上:生源地侵權,對本地和外地生區別對待:形態容貌侵權,對于畢業生有一定體態容貌的要求等。這些都屬于先天形成的客觀情形,畢業生不能通過后天努力得到改變,此種要求屬于歧視畢業生所享有的就業平等權。
用人單位在向畢業生介紹情況時,未能向畢業生提供用人單位真實的、全面的資料,或故意夸大單位的規模、資本,回避能夠給予畢業生的待遇等問題,甚至根本沒有用人計劃而純粹就是為了單位宣傳。這些都是侵犯了畢業生的知情權。因此畢業生要通過實地走訪、網絡查詢等其他途徑,全方位地了解用人單位的真實情況。
用人單位在得到畢業生的簡歷后,把身份證號、手機號等個人重要資料泄露給他人,致使畢業生受到損失的。因此畢業生要多個心眼,提高警惕性。還有就是要求畢業生繳納一定數目的報名費、面試費等名目繁多的各種費用,以此作為賺錢的手段。這些都侵犯了畢業生的財產權。
2.簽訂就業協議階段。就業協議是明確高校畢業生,用人單位,高校關于畢業生就業工作權利、義務的書面文本,是由國家教育部制定統一的格式。畢業生要在求職中首要簽訂好就業協議。就業協議是維護就業權益的最基本書面協定,目前,我國在畢業生就業工作法律、法規體系還在不斷的健全和完善中,但是還沒有足夠的法律依據和形式替代現行的就業協議書。
畢業生在簽訂就業協議及其補充條款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查資質。協議雙方的資格是否合格是協議書具有法律效力的前提。用人單位,不管是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必須有招聘員工的自主權。如果其本身不具備,那么必須經具有招聘員工的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同意,才可簽訂協議。因此,高校畢業生在簽約前,一定要先審查用人單位的主體資格是否合格。
審協議。協議書的內容是個整體協議的關鍵部分,畢業生一定要認真審查有關協議條款是否明確、合法。審查協議內容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國家相關法律和政策;審查和推敲雙方權利及義務是否合理;審查清楚除協議本身外,是否有附帶協議,即補充協議,并審查清楚其內容。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及有關法律規定,就業協議的協議內容至少應具備以下條款,才具有法律效力,如服務期、工作崗位、工資報酬、福利待遇、協議變更和終身條款、違約責任等。
履程序。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在簽訂就業協議時要履行一定的程序,經協商一致后,便可以簽約。首先,要清楚的簽上畢業生的姓名和簽訂日期;其次,用人單位及其上級主管部門必須加蓋公章并注明時間,不能用個人簽字代替公章;最后,在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簽字后,需將協議交給高校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履行相關手續,以便及時納入就業方案,順利派遣。
明確違約責任。違約責任是指協議當事人因過錯而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協議規定的義務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它是保證協議履行的有效手段。鑒于在簽約實踐中高校畢業生及用人單位違約率逐年增加的狀況,協議中違約條款就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在協議內容中,應詳細表述雙方的違約情形及違約后應負的相關責任,同時應寫明雙方違約后要通過何種方式、途徑來承擔違約責任。
3.報到上班階段,畢業生到單位報到后,應當立刻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這時就業協議書失效,勞動合同生效,雙方的權利、義務由勞動法合同進行規范。不簽訂勞動合同或延遲簽訂勞動合同。有些單位在畢業生報到后,只叫其做事而不與其簽訂勞動合同,延遲簽訂勞動合同或先試用后簽訂勞動合同。這樣畢業生在單位的權利沒有了保障依據,合法權利受到了侵害。實際上單位不簽訂勞動合同是違約行為,畢業生可以追究其違約責任。
簽訂勞動合同與就業協議書內容不一致。用人單位雖然與畢業生簽訂了勞動合同,但合同的內容與就業協議書不一致,如延長畢業生在單位的服務期限、試用期,降低工資標準等。畢業生也可以追究其違約責任。
扣畢業生畢業證、交抵押金等不合法要求。有些單位以辦保險等名義,讓畢業生把畢業證交給單位,當辦完卻不還給畢業生;以各種借口讓畢業生交費用,實際是變相的抵押金。這些都不符合法律規定,畢業生都應予以拒絕。
三、如遇到侵害權益的行為,要采取各種方式方法維權
由于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還不盡成熟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和制度仍在不斷的健全和完善中,再加上受到社會風氣以及人們舊觀念、舊思想的影響,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不公平的現象,對畢業生就業求職正當權益予以侵害。針對侵犯自身就業權益的行為,畢業生有權向用人單位上級主管部門和高校進行申訴,并聽取它們的處理意見,同時也可以提交給當地的勞動爭議仲裁機構進行調解和仲裁,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作者簡歷:苗旭(1979-),遼寧撫順人,遼寧省大學生就業局信息與派遣部副部長;姜麗娜(1986-),遼寧錦州人,遼寧省大學生就業局信息與派遣部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