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娟河北省高邑縣第三中學
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滲透
李睿娟
河北省高邑縣第三中學
新課程改革中提到,課堂教學要圍繞三維目標展開,其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么,在英語的日常教學中,我們應當怎樣來進行情感的滲透呢?這里,結合我平時的課堂,談一談我的一點做法與體會。
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不僅要發展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且有責任和義務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與其他學科領域相比,語言與情感態度的關系更為密切。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應該重視情感領域的研究。
良好的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教學中應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信任感、親近感、親切感。教師可輕松愉快地通過英語教學上的藝術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語教材本身的魅力,達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有人說:“愛是啟迪學生心靈的基礎,愛能打開學生心靈之窗,愛能醫治學生心靈的創傷,愛是迷惘的燈塔,愛是師生情感溝通的橋梁。”也有人說:“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是一種出自崇高目的的普遍、持久而深厚的愛。它來自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和對社會發展的高度責任感。這種愛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創造良好的情境,使教書育人和學習知識都變得生動活潑,可轉化為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尊敬和熱愛,也可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師愛猶如春雨,不論滋潤什么樣性格的學生的心田,都會產生巨大的效應――使學生看到自身的價值,產生向上的力量,進而自勵進取。
一件事驗證了這句話:去年的寒假很冷很冷。這樣寒冷的夜晚9:30之后的校園很安靜。即使是初三補課的學生也都鉆進被窩了。那天晚上10點多鐘,我已躲在暖暖的被子里。燈依然開著,享受著床的溫暖,似乎那手一伸出被子就會被東僵。“咚咚咚”有人敲門,是初三補課的女生。“有事嗎”?懶懶地問了幾聲,沒有回答。只是敲門。我忍受著寒冷起來開門。原來是宿舍大門的鑰匙被撬斷了。所有上第三節晚修的女生都被鎖在門外。“去問后勤主任拿鑰匙吧,就在對面。”我打發了他們。飛快逃往被窩,沒有睡意。只聽見“又沒得鑰匙。”天很黑,風很大,我的學生就在門外,但他們這次沒有敲門。這樣反而讓我感覺到什么:難道就讓他們在外面凍著?是我的學生啊!我立即穿好衣服,找到唯一的一把鐮刀,去撬門。但無用,鎖頭太大了。怎么辦?這個時候,誰還會知道這里有一群勤奮的學生被“拒”之門外?帶著幾個學生,無論如何也得想辦法讓他們進宿舍。后來,驚動了后勤主任的家人,校長,校長的親戚。終于打開了宿舍大門。就在那一刻,“老師,你冷嗎?”這個聲音很暖很暖。我流淚了。后來,這群學生學習英語非常積極。成績進步也很快。情感教育必須以“愛”為核心。在英語教學中,整個班級學生的成績參差不齊,這是許多教師都不可回避的一個現實,尤其是農村的英語教育。教師的愛心不僅體現在優秀學生身上,更要傾注在學習困難的“學困生”身上。那么教師不僅要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要做到因人而異。其中的張佳同學,他在初一、初二年級時的英語成績相當差。到了初三,盡管他很刻苦,但英語成績仍不見好轉。幾乎要放棄的時候,我給了他繼續努力的信心,用課余時間幫他補課,給他制訂合適的學習方法。通過努力,他考上了高中。
,心理學家的研究和教育實踐表明,如果教師熱愛學生,對學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會在不自覺的狀態中給予學生肯定、贊揚和鼓勵,學生在得到鼓勵后,會激起對老師的更真誠的信賴和尊敬,產生上進的信心和決心。這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冰心說過:“世界上沒有一朵鮮花不美麗,也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所以我們應該從每位學生身上找閃光點,特別是所謂的差生,這才是教師智慧的表現。我們要不惜地給學生肯定、贊揚和鼓勵的語言。而且要隨時間、對象的不同而不同。如學生緊張了,要不失時機地對他們說:“It doesn,t matter.”學生回答問題不完全或答錯了,我們應鼓勵說:“I am sur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當然,有時教師會因學生的調皮而埋怨,因他們的退步而急躁,因他們的違紀而失態,但我們應時刻記住最燦爛的還是那真摯的情感澆灌出的美麗花朵。
英語作為學生的第二語言,缺乏的是一種交際環境,這便要求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示范作用,課堂上盡量多地使用英語,形成用英語來表達的氛圍,以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但即使是簡單用語,在初學者看來仍有些難度。于是發揮身教優勢,便成了課堂教學中一項不可缺少的藝術。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來說都具有很強的感染性。試想一位整天死氣沉沉、板著一副面孔的教師,學生怎么可能接近你,更不必說讓他們和你一起走入課堂內容,積極思考和解答問題;教師用細微的肢體語言對有聲語言進行恰如其分的補充、配合、修飾,使教師的表情達意,更易于被學生接受。當老師說:“Say it together.”時,可以雙臂前伸,掌心向上,抬起雙手,作鼓勵狀……長此以來,耳濡目染,循序漸進,學生必會掌握這些語言。細微的身教因素在表情達意上有時比語言因素更加淋漓盡致,更能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教師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簡單的愛撫,一個高高豎起的大拇指,都會蕩漾起學生心中的漣漪,都會給學生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
教育的關鍵是學生,一切以學生為中心,沒有學生就沒有教育。教師應該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他們的感情。在英語教育中運用情感教育,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希望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視情感教育,在實際工作中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