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王子熙 本報記者 范凌志
香港部分公共屋邨近日先后被發現飲用水含鉛量超標,一些亂港傳媒卻借機大肆渲染,聲稱部分屋邨采購內地生產的廚房、廁所預制件“有問題”,企圖將“鉛水”禍根指向內地。更有人把責任硬扯到供港的東江水頭上,拋出“飲水思鉛”論調。對此,有香港輿論痛批,這種說法猶如“端起杯喝水、放下杯罵娘”。
據香港《星島日報》16日報道,港府上周先后驗出九龍灣啟晴邨及葵盛圍葵聯邨二期食水含鉛量超標。15日,港府宣布擴大含鉛驗水范圍至全港10條公共屋邨,包括2013年起落成的9條公屋及葵聯邨一期,共涉2.4萬戶居民。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解釋,沒有跡象顯示驗水屋邨的食水含鉛量超標,抽驗目的只是希望讓有關住戶釋除疑慮。
“鉛水”風波延續一周,仍未找到問題源頭,當地居民人心惶惶。14日,多名房屋署、水務署及衛生署代表出席葵聯邨二期居民大會,公布應變措施時,近200名居民情緒激動,要求盡快安排所有居民驗血,并更換大廈水管。還有家長抱孩子到場“控訴”稱,女兒出生后身上長有離奇黑色斑點,觸碰會劇痛,“連醫生也解釋不了原因”,疑與飲用“鉛水”有關。對于市民擔憂,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主任程卓端說,人短時間內接觸大量鉛,會出現急性鉛中毒,影響身體,但啟晴邨等飲用水的含鉛量屬輕微超標,港府評估后,不認為這個水平會引發急性鉛中毒。只要不是長時間飲用超標的飲用水,就不必太擔心。
港府為調查食水含鉛超標事件而成立的專責小組15日公布成員名單。專責小組成員陳漢輝說,估計調查需時3個月,他引述房屋署初步報告稱,在啟晴邨驗出的2個焊接位含鉛,焊接位鉛的成分高達50%,“是極高比例”。九龍社團聯會常務理事柯創盛16日對《環球時報》說:“從目前看來,鉛水事件是香港的工勤人員在接駁喉管時出了問題,港府目前尚未公布更詳細的情況?!?/p>
一向反政府的香港時政雜志《壹周刊》16日聲稱,飲用水含鉛量超標部分公屋的工程承建商是中國建筑工程公司,鉛污染源可能自該內地承建商供應公屋廚廁的預制件。報道稱,“鉛水”毒禍爆發至今,港府一直有意保護國企。更有港媒質疑,若追查下去,“飲水思鉛”,那么東江水是什么質量的水?《信報》稱,若港府處理不當,香港人每天喝的東江水可能會被卷入該風暴。香港《太陽報》預言,“鉛水”風波將會升溫,打響“后政改”的第一炮,一場民生政治化的風暴在所難免。
鑒于香港淡水短缺,加上缺乏天然湖泊,香港政府興建了多個稱為“水塘”的儲水庫。后來,由于水庫收集雨水量不足以滿足需求,香港政府于上世紀60年代開始向鄰近的廣東省購買東江水。目前香港飲用水供應七到八成來自東江,其余兩至三成則來自本土集水區。據內地媒體此前報道,作為供港東江水的監管部門,深圳筍崗檢驗檢疫局定期監測水質,嚴格執行相關規程,供港東江水水質指標一直保持優良,從未發生過水質安全事故,水質總體優于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GB/3838-2002,其中鉛、鎘等重金屬監測指標更已達到國家Ⅰ類水質標準。
《香港商報》15日的社論稱,在調查未有結果前,已有別有用心者將事件炒作為內地預制組件有問題。港府已澄清13個含鉛樣本中只有一個是含有喉管的內地預制組件,其余喉管工程均在香港安裝。文章稱,民生無小事,無論鉛源來自何方,均須嚴查到底,禁止同類事件發生,而非將其政治化,挑撥兩地關系。泛政治化禍港,比“鉛慌”要慘烈得多。
而對于有人質疑東江水的質量,不少香港輿論認為此說法“其心可誅”。香港《大公報》16日發表社評稱,東江之水越山來,不僅大大緩解了當年香港四日供水一次的嚴重旱災,更令港人從此不必再擔心飲水問題,50年來,廣東不是沒有遭逢旱災,且經濟發展也需要水,但內地始終把確保供港放在第一位,東江水50年沒有一天中斷過,整整兩三代香港人都是喝東江水長大的,從未聞東江水出現過“喝壞人”的事。文章稱,港人時刻都要“飲水思源”,說“飲水思鉛”的人,最好從今天開始就不要再喝東江水了,否則,“端起杯喝水、放下杯罵娘”,只能說是禽獸不如。
“有人利用鉛水事件炒作內地和香港之間的矛盾,在我看來也是意料之中的事。”香港觀塘區議員、城市智庫召集人洪錦鉉16日對《環球時報》說:“內地輸港的食物和水長期以來有很嚴格的標準,我們香港人一直以來對內地輸港的食品和用水是很有信心的,香港市民不會受到極少數居心不良媒體挑撥的影響。”▲
環球時報201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