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等
摘 要 百合枯萎病也稱莖腐病,是百合的一種常見病害。近年來,隨著百合栽培面積的不斷增加,枯萎病發病率越來越高,嚴重影響了百合的產量和質量。掌握百合枯萎病的發病原因及發病規律,結合百合生產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多種防治方法,是控制百合枯萎病發生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 百合;枯萎病;發生原因;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436.4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5-0-02
百合(Lilium spp.)是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屬(Lilium)種和品種的統稱,是重要的藥用、食用和觀賞植物。曾連續3次被中國衛生部列入藥食兼用資源目錄,是一種藥食兼用的保健食品和常用中藥,雖然在國內市場百合的價格一直較為穩定,但在國際市場上則一直居高不下,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1]。近年來,隨著百合栽培面積的不斷增加,病害的危害也越發嚴重。百合生育期內的主要病害包括病毒病、葉枯病、枯萎病、灰霉病等,其中枯萎病發病率較高。
1 百合枯萎病癥狀
百合枯萎病也稱百合莖腐病、根腐病,是一種由土傳真菌引起的病害,在百合特別是龍牙百合大面積栽培地發病率較高。病害流行時植株感病率達91.42%,病情指數為88.50,產量平均減少46%以上[2]。百合枯萎病在百合生長中后期(4-6月)發病嚴重,莖稈與土表之間為最先發病部位。染病后,植株生長緩慢,植株不能向上運輸養分,葉片發黃并自下而上逐漸枯萎,后期植株維管束壞死并附著白色小點,根系發育緩慢[3]。潮濕時有粉紅色或粉白色霉狀物覆蓋發病部位[4]。
2 百合枯萎病嚴重發生的主要原因
2.1 百合枯萎病屬真菌病害,傳染性強
百合枯萎病屬于真菌性病害,是百合20多種病害種類中最為普遍和嚴重的,系由尖孢鐮刀菌、串珠鐮刀菌和茄腐皮鐮刀菌病原菌侵染所致。其中,尖孢鐮刀菌為主要致病菌。病原菌侵染百合鱗莖基部,造成基盤壞死,鱗片出現壞死斑,并逐步向上蔓延,最后導致植株枯死,鱗片散落、腐爛。病原菌侵染植株后,以菌絲體在種球內,或以菌絲體、厚垣孢子和菌核隨病殘體于土壤中越冬,成為第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此外,土壤傳病、種球傳病也是百合枯萎病的主要傳染方式。有學者以感病田塊土壤為基質進行盆栽試驗,以經消毒處理土壤為對照,結果發現,以感病田塊土壤種植的百合發病率高達90%,對照發病率為0,這表明土壤帶菌傳病十分嚴重;同時,以上年感病田塊中的病株和感病田塊中的健康株種球進行盆栽試驗,并與經消毒的健康種球作對照,結果發現,感病株種球全部發病,15.4%的病田健康種球發病,而對照未發病,這說明病菌能在種球內定殖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5-6]。
2.2 抗性育種難度大
選育抗病百合品種是抑制枯萎病害發生最有效的方法。研究發現,病原菌對抗性宿主沒有適應能力。因此,選育具有持久抗性的百合品種成為可能。毛百合與麝香百合的雜種后代存在遺傳了毛百合抗病特性的個體,間接證明了抗鐮刀菌育種的可行性,但要獲得抗鐮刀菌百合品種仍有很多困難。
雜交育種一直是百合育種的主要手段。目前,推廣的百合新品種大部分是通過遠緣雜交育成。但百合有性繁殖時間長,間接增加了選育抗鐮刀菌新品種的難度。另外,受百合染色體倍性差異、雜交不親和、雜種不育以及鐮刀菌抗性在其基因組中的漸滲現象機理不明確等因素的影響,百合抗枯萎病育種進展緩慢。
2.3 田間管理不合理
百合枯萎病傳播方式多為土壤傳播,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種球內,或以菌絲體、厚垣孢子及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其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10 a以上,離開寄主后其壽命仍可達5~8 a,病菌還能與土壤中的根結線蟲等發生復合侵染。此外,采收后的種球也可能持續發病。因此,連作、其他病蟲害防治不當、栽培管理不合理均能導致病害流行。且實際栽培過程中,種植戶為降低成本多采取自家留種方式,種球傳病也給百合枯萎病的流行增加了風險。
3 控制百合枯萎病發生的主要措施
3.1 加快抗性育種研究進程
在百合育種技術的不斷發展中除常規育種外,出現了分子育種、多倍體育種、原生質融合等新的育種手段,使百合新品種選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并在不育材料選育,克服雜交不親和,轉基因育種等方面建立了較為完整的體系,為加快百合抗病育種工作提供了保障。
3.2 農業防治
品種、種球、播種時期、土地、輪作、施肥、排水等都與病害的發生有著密切的聯系。為實現百合增產增收,必須阻止百合枯萎病的流行。
不同的百合種或品種對枯萎病的抗性差異顯著,種植抗病品種是有效控制病害最根本的措施。實際生產上,卷丹百合和蘭州百合對枯萎病的抗性較好,但龍牙百合表現為高感。另外,必須種植經檢疫無病原菌的繁殖材料,才能有效減輕種球傳病的風險。
枯萎病系土傳病害,病菌可隨殘體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連作可使病害加重。因此,要嚴格實行輪作換茬。同一田塊上,百合與其他作物實行3~5 a的輪作倒茬,能有效的預防枯萎病病害的發生。可與百合輪作換茬的作物有黃瓜、旱地烤煙、水稻等。
3.3 生物防治
在大力倡導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的今天,生物防治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真菌、細菌、植物提取物、放線菌、真菌與細菌混合以及水楊酸、抗生素等均可在生物防治上發揮作用。但目前,百合枯萎病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還較少。
3.4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控制病害傳播最直接的手段。百合枯萎病的化學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土地消毒、種球消毒、灌根等。葉世森和林芳[7]對百合種球消毒、圃地消毒、藥劑防治方面開展百合真菌性病害化學防治試驗。結果表明,聯合運用圃地消毒和種球消毒預防百合真菌性病害最有效,且圃地消毒比種球消毒防治效果更佳。朱茂山[8]等通過生長速率測定法和分生孢子萌發抑制率法測定了13種殺菌劑對百合枯萎病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抑制的毒力作用,結果表明50%多菌靈、50%福美雙、95%噁霉靈、5%己唑醇4種藥劑處理后抑制效果最好。雖然化學防治效果顯著,但長期使用會造成諸多問題,病原菌對化學藥物免疫能力會增加,會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食品安全等一列問題,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栽培過程中,應當結合百合生產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多種防治方法來控制枯萎病的流行。
參考文獻
[1]李紅娟.卷丹百合營養成分、活性物質及栽培特性的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
[2]丁丁,呂長平,劉飛,等.百合枯萎病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科學,2009 (3):128-130.
[3]潘其云,朱明德,鄧建玲,等.百合鐮刀菌枯萎病的發生與防治[J].上海農業科技,2004(3):103-104.
[4]鄒一平,晏文武,周蓉.食用百合枯萎病綜合防治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6, 33(12):2294-2295.
[5] L?ffler H J M, Meijer H, Straathof T P. Segregation of Fusarium resistance in an interspecific cross between L ilium longiflorum and Liliumdauricum[J]. Acta Horticulturae,1996(414): 203-208.
[6]張麗麗.百合抗枯萎病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3.
[7]葉世森,林芳.百合真菌性病害化學防治方法的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7,34(3): 65-68.
[8]朱茂山,關天舒,呂振環. 13 種殺菌劑對百合枯萎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J].農藥,2010 (10):760-76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