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梅
物理學中的知識點很多,物理量更多,全面理解每個物理量,對于各個定理、定律的靈活應用乃至整個知識點的掌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運動學和力學是高中物理的開始部分,這兩部分內容從表面看知識點零碎、復雜的定理定律公式互不相連。其實如果能抓住關鍵物理量,就能把各部分內容串成一個個相互關聯的知識鏈。
加速度是運動學和力學中的重要物理量,全面分析理解加速度,對于整體知識點的學習掌握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嘗試從不同的幾個角度對加速度進行了一些淺易的分析和歸納。
一、加速度的定義理解
例1:關于速度和加速度的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速度變化得越多,加速度就越大
B.速度變化得越快,加速度就越大
C.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
在運動學中,剛開始接觸到加速度時,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所謂加速度,就是增加的速度”,碰到上面的題目,毫不猶豫就選擇(A)。我們知道,這種說法不正確,但也不能說“增加的速度”與“加速度”一點關系沒有。事實上如能在“增加的速度”的說法上,再強調“所用的時間”,就能判定加速度的大小,理解到“a=△v/t”的意義,對于上面的正確答案(B)的說法就沒有難度了。
運動學和力學內容緊密相連,“增加的速度”就意味著“速度發生了變化”,也就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而這就是產生加速度的過程。對于這個知識點的理解,也要注意常見的一些說法“只有加速度為零的物體才處于平衡狀態;只要物體的運動狀態不變,物體就處于平衡狀態”。
二、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
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就產生了加速度。加速度是矢量,它既有方向又有大小,那么怎樣正確認識和掌握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呢?
從“a=△v/t”知道,a的方向就是△v的方向,即速度的增加方向為加速度的方向。歸納到具體的運動中,就是加速直線運動中,加速度和速度方向一致,減速直線運動中,加速度和速度方向相反(圓周運動不考慮);從牛頓第二運動定律“F合=ma”中知道:合力F合的方向和加速度a的方向相同(包括圓周運動)。在歸納分析理清了這個知識點后,處理有些問題時就能得心應手了。
加速度的大小計算是個重點,也是難點,它一般有兩種途徑:運用運動學中的有關計算公式、力學中的牛頓定律的靈活應用。
例2:一輛汽車以72Km/h行駛,現因故緊急剎車并最終停止運動。已知汽車剎車距離為40米,求:(1)剎車過程中的加速度大小、方向。(2)從開始剎車5s末時汽車的速度。
運動學中的公式在具體問題里應用時,需注意a的正負以及一些問題的實際意義,不能盲目地運用公式。汽車的“剎車”問題就存在一個“陷阱”,即需先判定剎車時間(上題剎車時間為4秒),在這段時間內,正常應用公式,如超過,汽車的勻減速運動消失。例2中第(1)問加速度的大小為5m/s2,方向與汽車運動方向相反;第(2)問易犯錯誤是將t=5s直接代入公式求解,結果為-5m/s,顯然與實際情況不符。
運動學中的計算問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力學中的運動狀態變化與物體的受力關系則是靈活多變的,它的綜合性比較強。
例3:一物體由靜止開始沿傾角為30o的斜面頂端下滑,物體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素為0.25,求物體下滑的加速度。
力學的這類問題表面看來似乎簡單,只要根據牛頓第二運動定律F合=ma即可求出加速度a,其實這只是解決問題的最后一步,要想順利解決問題,首先要搞清物體的受力情況,其次分析物體的加速運動情況,再加上較熟練的數學計算能力,最后才能得出正確答案(解題過程略,a=2.8m/s2)。
三、加速度是運動學和力學的聯系紐帶
運動學和力學是緊密相連的兩部分,加速度在這其中起著重要的橋梁過渡作用,它是運動學和力學的聯系紐帶。
例4:一列列車車重為4.9×106N,所受阻力為車重的0.02倍,要使列車從靜止開始在60s內速度增加到12m/s,求列車受到的牽引力。
這是一類已知運動情況求受力情況的問題。首先確定問題的研究對象,分析列車的受力情況:向前的牽引力、向后的摩擦力。此類問題要先用運動學公式a=△v/t求出加速度a=0.2m/s2,然后利用加速度的橋梁作用,再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合=ma,F牽-F阻=ma,求出未知力F牽=1.96×105N。另外一類問題則是已知受力情況求運動情況(例3中,如已知斜面的長為6m,求物體到達斜面底端的速度),也是抓住關鍵量加速度,先用牛頓第二定律求出a,在利用運動學的有關公式求出未知量。
歸納起來,可以看出加速度在運動學和力學中的作用,嘗試用圖標表示為:已知物體的受力情況→a=F合/m→a=△v/t,s=v0t+at2/2→求出物體的運動情況;反之則為,已知物體的運動情況→a=△v/t,s=v0t+at2/2→a=F合/m→求出物體的受力情況。
掌握了關鍵物理量,不僅能搞清楚物體的受力和運動的關系,對于在運動過程中符合的一些物理定律定理的理解,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雖然高中物理內容多,不容易掌握,但各部分內容不是獨立的,只要我們平時能做個有心人,多聯想、勤思考,合理抓住一些關鍵因素,從不同角度多層面去分析理解知識點把它們聯成一個個知識鏈,就能降低一定的難度,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中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