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濤


距離北京市地鐵4號線天宮院站5公里左右的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復所(以下簡稱康復所)坐落于北京市大興區西南郊區的西莊村。大門口的牌子提醒我們,這里不是普通的居住區,它是一所面向戒毒人員進行戒毒康復的地方。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復所是根據司法部關于開展戒毒康復試點工作的意見而建立的全國八家戒毒康復試點單位之一。據介紹,康復所目前在所的康復人員有120余人,接受康復所監督指導的康復人員有500余人,康復人員都是來自社會各界有強烈自愿戒毒意識的吸毒人員。在康復所東側有數十顆果樹、數個蔬菜大棚和養殖場。“養殖場養了鴨子,蔬菜大棚里種植著辣椒、西紅柿和西瓜,同時我們還種植山楂樹、櫻桃樹,康復人員定期在這里進行勞動,我們都會按勞動成果給予他們報酬,讓他們享受勞動所得。作為我們所里來說,是把勞動體驗作為康復人員回歸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康復所所長孫本良這樣介紹。
在工作中培養正確勞動觀
在中國悠久璀璨的文明史上,沒有哪種物品曾經像鴉片那樣,震撼過這個古老國度的根基,并給她帶來難以估量的災難與恥辱。時至21世紀的今天,毒品仍是危及社會秩序、損害民眾健康的重大社會問題。吸食毒品不僅有著 “一日吸毒,終身戒毒,身體上的毒癮好戒,但心癮難除”的反復性。更重要的是,吸毒人員出去之后,社會上大部分人還是會對他們有所歧視,沒有定性、脆弱、敏感是所有吸毒人員的共性。針對吸毒人員的特性,康復所本著人本、陽光、和諧的戒毒康復理念,積極搭建一個吸毒人員回歸社會的平臺。“康復人員要想回歸社會,必須在戒毒完成之后,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這樣才能逐漸適應社會,脫離毒品的圈子。”孫本良如是說。
“我們為康復人員提供的工作崗位,都經過細心篩選。諸如種菜,康復人員從播種、護理再到收獲都實時參與,這就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成就感,培養了他們自力更生的能力和意識,為他們樹立了正確的勞動觀。” 在孫本良看來有什么樣的勞動觀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基于此,康復所通過多種手段,在所內為康復人員提供各種工作體驗崗位,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于是,手工加工作坊定期開放,康復人員在這里不僅能學到一技之長,還能通過勞動收獲快樂。截至目前,共有80多名康復人員在勞動崗位上鍛煉過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經過一定強度的鍛煉之后,為他們將來重新回歸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對接企業構筑就業平臺
除了在內部開設一些工作崗位以供康復人員體驗之外,康復所還積極為康復人員搭建一個去企業工作的平臺。為此,他們從去年開始多次組織相關企業為康復人員提供相應的工作崗位。
為了給康復人員找到合適的工作單位,康復所領導多次深入到合作企業中去實地考察,確保康復人員能適應企業的工作崗位和工作環境。并且針對有些康復人員短時間難適應外部生活條件的情況,安排這部分人回康復所居住,對他們實現徹底幫扶。北京陽光宜康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產和貿易于一體的實業型醫療衛生企業,作為康復所的合作單位,陽光宜康數年來陸續接收了十幾名從康復所走出來的康復人員。作為企業的負責人孫龍江對于接收康復人員深有感觸,“以孫所為主的康復所的領導們,從第一次和我們企業接觸開始,已經數次去我們企業做了考察,以確保我們企業是正規的、能為康復人員提供良好保障的企業,并且在和康復人員簽訂勞動合同的時候,康復所這邊都準備了十分細致的文本,細化至最低工資、五險等基礎問題。”正是康復所對康復人員的這份責任心讓孫龍江無比感動,他確定了康復人員的最低工資定在2300元,外加800元的績效考核。用他的話來說,“正是因為康復所的高度責任心,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責任,作為一名民營企業家,有責任也有義務為中國的禁毒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目前,康復所與5家相關企業進行有效合作,已經陸續有60余名康復人員走進了企業,實現了再就業。據企業負責人介紹,其中一些人員在企業的表現相當不錯,能很好地適應本職工作。
不間斷督導 長久負責
當記者問到這60余人目前的就業現狀時,孫本良一臉嚴肅,“因為吸毒人員缺少一種干事業的毅力和決心,難免產生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所以有些再就業的人員沒能堅持下來,如何保障康復人員再就業的穩定性和長期性便成為了我們需要探討的課題。”孫本良對于再就業的康復人員時刻擔心著。為此,康復所對這些再就業的康復人員進行了跟蹤調查、監督指導,并且這種督導是沒有時間限度的,只要康復人員的電話能撥通,工作地點能明了,康復所的工作人員就會定期進行電話訪問或者實地訪問,隨時了解他們的情況,并且對于再就業的康復人員定期進行尿檢,確保他們不會再次吸食毒品,對康復人員負責也對他們所在的企業負責。“督導的工作一般按照四個梯度進行,如果康復人員實在適應不了企業的工作,我們的老師也會勸這些人回到康復所繼續接受康復治療。”作為所長,孫本良對于督導工作如數家珍。“督導的四個梯度主要按照康復人員吸毒長短劃分的,第四梯度是吸毒半年以下的,第三個梯度是吸毒一年以下的,第二個梯度是吸毒兩年以下的,第一個梯度是吸毒三年以下的。”對于督導這項工作,孫本良表示,康復人員離開康復所之后只要跟康復所有聯系他們就會一直跟蹤下去,直到康復人員徹底實現自己完全社會人的狀態。“所以我們康復所應該理解為是康復人員回歸社會的中途島、緩沖站。”說這話的時候,孫本良滿含期待,在他心中,康復所一定是讓康復人員無憂無慮回歸社會的沃土。
23歲的木子(化名)在16歲的時候沾染上了毒品,之后就是6年的吸毒史,毒品毀了他的生活和人生,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戒毒的想法便充斥胸膛。2014年,他來到了康復所,在康復所里他積極參加勞動,參加工作崗位體驗,經過一年時間的康復,他漸漸走出毒品的陰影。于是在田間,在加工場內,總是能看到他的身影,終于在今年3月份,經過現場招聘他來到了陽光益康工作,成為了其中的一員。據車間殷主任介紹,木子在車間表現積極。末了,木子用簡單的語句表達著自己的對康復所的感激,“沒有康復所也許我正躲在某個角落里吸毒呢,或者正在犯法呢,也許我已經死去,誰知道呢?但是因為康復所老師的鼓勵,讓我重新找到了自我,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并且他們定期跟我聯系,時刻督導我,關注我,毒品已然離我而去。”說這話的時候,木子臉上洋溢著淺淺的笑容。
采訪當天,天空飄著零星的小雨,我以為當天需要面對的康復人員必然是冷漠的,猶如這雨水讓人難以靠近,可是在康復所看到的康復人員臉上會不時浮現出些許笑容,不多,有的還很羞澀,卻讓我心中無比感動,瞬間沖走了當天那點滴的涼氣。采訪結束之后,天氣放晴了,藍天白云撲面而來,讓人心曠神怡,走在康復所內的勞動基地中,辣椒、西紅柿、西瓜等正茁壯地成長著,猶如康復人員的明天滿載著收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