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景剛(中煤科工集團重慶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慶 400042)
超前支護在淺埋暗挖技術中的應用
萬景剛
(中煤科工集團重慶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慶 400042)
隨著城市的發展,地下建設規模的逐步擴大,且普遍埋深較淺。暗挖結構對既有交通及周邊環境影響較小,適合在城市地下建設中進行推廣。但其施工安全風險大,作好超前支護對于確保整個項目的順利實施非常重要。本文介紹了重慶市南坪人民醫院地下通道的暗挖超前支護技術,以期對類似項目提供參考。
淺埋暗挖;超前支護分析;經驗交流
淺埋暗挖法沿用新奧法 (New Austrian Tunneling Method)基本原理,初次支護按承擔全部基本荷載設計,二次模筑襯砌作為安全儲備;初次支護和二次襯砌共同承擔特殊荷載。由于埋深淺,施工風險大,在施工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十八字方針:管超前、嚴注漿、短開挖、強支護、快封閉、勤量測,確保施工過程安全。
重慶市南岸區人民醫院地下通道橫穿城市主干道,主通道長49m,通道凈寬5m;地下通道底面標高距路面為11.95m,設計頂板以上覆土約為4.5m。為減小施工過程中對城市交通的影響,采用淺埋暗挖法進行設計及施工。
初次支護采用R42中空超前注漿小導管加型鋼剛架的方式,小導管長3.5m,橫向間距為35cm;型鋼鋼架順向間距為50cm,型鋼規格為工字鋼20a;掛網Φ8@15×15cm,噴26cm厚砼C30封閉;開挖進尺為50cm。如圖1所示。
超前支護主要承擔車輛荷載、豎向土壓力及側向土壓力,不考慮水壓力及溫度荷作用。
1 車輛荷載
參照《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 D60-2004)第4.3.1第、4.3.4條,由汽車荷載作用引起的作用于小導管上的土壓力p′=140/(5.4×5.8)=4.47kN/m2。投影重疊區土壓力P1′=2×4.47=8.94kN/m2。小導管間距為35cm,作用于小導管上的線荷載p1=8.94×0.35=3.129kN/m。

表1 土側壓力計算表
2 豎向土壓力
根據規范《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 D70-2004)第E.0.2條,計算淺埋隧道垂直土壓力P2=γH=21×4.5=94.5 kN/m2。
注:γ—隧道上覆圍巖重度(kN/m3),根據勘察報告,此處取21kN/m3。
H—隧道深度,指坑頂至地面的距離,此處取4.5m。
小導管間距為35cm,作用于小導管上的線荷載p2=94.5×0.35=33.075kN/m。
3 側向土壓力
根據規范《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 D70-2004)第E.0.2條,側向壓力
注:Ht—隧道高度;
φc—圍巖計算摩擦角,其值見表A.0.4-1,根據地質勘察報告,此處取40°。
小導管間距為35cm,作用于小導管上的線荷載p3見表1所示。
1 模型的建立
采用MIDAS/CIVIL對超前支護體系進行建模分析。鋼架采用截面為20a工字鋼的梁單元模擬,小導管采用圓管中間注水泥漿的復合截面,單元類型為梁單元。鋼架基礎采用一般連接處理,約束相應活動方向;小導管用一般彈性連接處理,線彈性剛度參照勘察報告提供的巖土力學性能,按60000kN/m取用。同時釋放小導管支于工字鋼上的彎矩約束。
2 計算結果如下
經計算,最大彎曲應力為166.8 MPa <[σ]=210MPa(如圖2所示),最大剪切應力為-35.9MPa <[τ]=120MPa,最大軸向應力考慮穩定系數0.653后,軸向應力為27.87 <[σ]=200MPa,滿足要求,頂面變形最大值為0.784mm<2000/400=5mm(如圖3所示),側面變形最大值為6.173mm<4000/400=10mm,均滿足規范要求。
本項目全程由重慶交通大學變形監控,從監測信息反饋結合工程施工安全、質量、進度分析,本項目采用的超前支護方式是可行的。
淺埋暗挖技術采用超前小導管加型鋼鋼架支護體系進行開挖,能滿足工程施工安全、能控制工程的質量及進度要求。本文對淺埋暗挖技術在城市地道建設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為類似工程項目相關參數的選擇提供了經驗數據。
[1] JTG F60—2009,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S].
U4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