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鵬
課程改革要求高中地理教學要以學生的能力為培養重點,不再單純地重視學生的基本學習成績,而是要學生學會應用地理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選擇,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對教師教學效果的提高,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那么,高中地理“活動”教學到底該如何開展呢?對此,進行了探討。
高中地理“活動”類型實施一、開展“活動”教學的重要性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圖文并茂,重視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在地理教材中除了具有基本文字內容,還具有“活動”“閱讀”等不同的學習板塊,這些板塊的高質量運用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同時,湘教版地理教材中的“活動”部分具有遞進性,在活動中很多問題的設置都是從簡到難,環環相扣,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明確的思考方向,減輕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枯燥感覺。“活動”部分的很多例子都是來自于生活實際,學生在對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探究的同時其地理思維能力會得到鍛煉,能夠學會用不同的知識來解決復雜的問題。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識到了,地理教材中的“活動”部分是學生對地理知識總結和應用的部分,在該過程中,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會得到激發,探究知識的積極性會得到提升。
二、關于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動”的類型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設計了大量的活動版塊,必修的三冊教材共有活動題192處,其中《地理Ⅰ》69處《地理Ⅱ》73處《地理Ⅲ》50處,可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1.拓展延伸類型。一般有兩種情況:一與教材內容緊密相連,另外一種情況是對教材內容作補充和延伸。
2.圖文分析類型。這類活動綜合性較強,涉及的知識和內容較多,材料有文字型,有圖像型的,給出一副或幾幅圖,需要學生根據這些圖來發現和解決問題,也有圖文結合的。
3.研討表論類型。一種是題目給出幾種觀點讓學生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認識來談看法,不同的看法之間可以進行辯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歷和認識來談一些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連的問題,并提出一些解決的建議。
4.調查探究類型。此類活動對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文學素養要求很高,一般要求學生在課后獨立合作研究。
5.動手操作類型。這種類型的題有三種,一是跟蹤觀測,二是實踐操作,三是簡圖制作,如《地理Ⅰ》p62活動題繪制一幅洋流模式簡圖。
三、關于教材中“活動”的實施
1.聯系實際開展活動。活動的開展,就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開展地理教學活動過程中就要把地理活動同生活中的實際聯系起來,這樣學生才會積極的開動思維,學會應用知識,就比如開展調查探究類型的地理活動時,探究的內容就可以從實際生活中去尋找,并結合教材的內容而進行。比如,“家鄉的工業區位條件調查”,這樣的“活動”題目就可以讓學生到實際生活中去調查,我首先將全班學生分成4個小組,每一個小組進行下面的一項關于家鄉的調查。一組做自然條件(如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等)的調查;二組做農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等)生產狀況的調查;三組做主要工業部門和生產情況的調查;四組做交通運輸和勞動力狀況的調查。在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指負責將學生所探究的中心內容指明,其他活動都需要學生獨立去完成,這是一個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重要方式。調查完成后,各小組將資料匯總分析,并形成不同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合作,撰寫一份加速家鄉經濟發展的調查報告。
2.采用辯論形式開展活動。這種形式開展的地理“活動”有利于調動學生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但是開展的前提是教師需要準備充足的資料,尤其是要學生把生活中的相關資料整理出來,為辯論的開展提供基礎。在這一活動開展時,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指導學生通過正確的渠道去搜集資料,并指導學生對自己所收集到的資料結合地理教材中的知識進行講解和評論。如“地球可以養活多少人”以及“你的家鄉經濟發展有哪些優勢與限制因素?對于加速家鄉經濟發展,你有什么建議”這樣的活動,都是可以通過辯論形式開展的。這種“活動”的開展方式,能讓學生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和地理邏輯思維能力,從總體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積極動手操作開展活動。教師要把“活動”內容同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整合,活動的開展要表達出“教材活動的主題、目的、步驟”等,同時,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活動技能傳授,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比如,在《地理Ⅲ》中有這樣一個“活動”題目,“在上述資料中,所提到的濕地生態問題有哪些?濕地是如何被破壞的?”這種全文字型的活動題目,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地圖來了解該地區處于什么樣的氣候區,這樣就很容易分析出會有哪些生態問題了。這種活動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教會學生在遇到某些問題時,要自主動手解決。
四、在實施“活動”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活動”教學是一種通過學生的主體性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和實踐能力為目的,全面提高學生身心素質的一種教學形式。
1.活動主題選擇的問題。在選擇主題時,我們要追尋:(1)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原則;(2)貼近學生生活原則;(3)適應中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的原則。還要考慮題目的層次性,便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下由淺至深分析問題,抓住事物本質,形成思維導向。
2.注意活動課程目標的把握。中學地理活動課程離不開相應的課程目標和活動。沒有目標的活動是盲目的活動,難有大的成就;目標不清的活動是游離徘徊的活動,成就也不會突出。即在教學目標中把內容和行為兩方面結合起來,使教學最后達到目標。說明了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是不可分割的,教學內容具體地體現教學目標。
3.活動教學設計處理。教學設計的處理,對于地理活動教學的可行性實施這點更為重要,事實求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針對教材和教學實際,以根據課時、教學的安排,把活動題的教學安排在不同的時段。真正把活動教學貫穿到整個地理教學中,努力建設校本課程,充分利用校本資源及可利用的資源,創建一個美好的教學環境和一個安全、輕松、活潑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地理活動的樂趣,掌握地理活動的能力
4.活動教學實施中。(1)體現學生活動的主體性,內容的開放性,形式的多樣性;(2)學會傾聽,建立良好師生關系;(3)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假設和科學驗證,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意識;(4)合理分配時間,充分利用課堂、課外活動和周末時間,既不耽誤學生其他功課的學習,同時又能讓這段時間體現學習價值;(5)外出活動時,注意交通安全和紀律、秩序的維護,保持良好的形象。
參考文獻:
[1]彭升.塑造知識模塊體系形成小組合作交流——淺談“地理課堂的有效教學”[J].現代閱讀,2012,(04).
[2]梁敏娟.試論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J].現代閱讀,2012,(13).
[3]吳明慶.活用“打比方”,提高地理課堂效率[J].現代閱讀,2012,(09).
[4]張永馳.地里新課程倡導的“活動”教學[J].教育報,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