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濤 李映楠 莊燕燕
國家安全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沒有國家安全,國家的建設將無法保障,國家建設所取得的成就也將不復存在甚至會產生倒退。只要民族國家存在,維護民族、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安全是永恒的歷史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大學生是促進國家發展的寶貴資源,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教育至關重要。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整個民族未來的價值走向,當代青年的國家安全觀如何直接影響到當前及今后的國家安全。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局勢的變化,對大學生進行國家安全教育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理念、內容和方法,以適應國家安全形勢的需要。用最新的最先進的理論觀點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的重要體現。
一 科學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科學內涵
國家安全觀是對國家安全問題所持有的基本看法、態度和觀點,在國家發展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內涵。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國家安全形勢作了概括:當前,我國面臨對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內維護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雙重壓力,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首次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念,他強調,要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1]
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國家安全的綜合性和整體性。國際關系學院國家安全學教研中心主任劉躍進認為,“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體現了“總體國家安全觀”中“總體”的廣泛性、豐富性。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安全要素更加全面。安全的內容由傳統的政治安全、國土安全和軍事安全拓展到包括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諸多方面,體現了國家安全的整體性。國家安全的諸多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其中政治安全是根本,軍事安全是保障,經濟安全是基礎,科技安全是關鍵,并融合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諸要素。
人民安全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宗旨。一切為了人民是我們黨和政府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維護國家安全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人民安全,讓人民安居樂業、幸福生活。[2]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習近平提出在國民安全問題上,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大學生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也是國防建設和維護國家安全的后備人才,加強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是對全民進行國防教育的重點。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安全觀的繼承和發展。有學者認為“總體國家安全觀”應該是一種強調當代國家安全的全面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的國家安全觀。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更有利于對國家安全工作的指導,有利于現實中的國家安全治理。[3]
二 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對大學生進行國家安全教育的緊迫性
綜合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當代大學生國家安全素質以及當代大學國家安全教育現狀等多種原因,筆者認為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統領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工作非常緊迫。
1 當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
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當前國際形勢的緊迫性均有重要論述。今天的世界仍然沒有走出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對世界的影響,整個世界未能逃脫經濟放緩的命運。2009年以后全球進入動蕩、變革、調整的“后金融危機時代”。伴隨經濟危機發生的是政治紛爭、軍事沖突不斷,非傳統安全與傳統安全交織互動,國際安全態勢撲朔迷離。[4]同時,中國周邊問題不容忽略,如海洋爭端、朝核問題等都是影響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我國幾代領導人都曾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不稱霸,中國走的是和平發展道路。但某些國家并未放棄遏制中國的圖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為世界作出了積極貢獻,西方國家雖然看到了這一點,但他們仍然潛在認為利益不斷拓展的中國會搶占他們的資源;認為強大起來的中國會顛覆他們主導的國際秩序,掠奪他們的既得利益和戰略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還意味著非西方文明、非白色人種、非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這是西方不愿意、也不甘心看到的結果。因此,中國招致包圍、遏制、敵視既在意料之中,又符合西方邏輯。[5]中國理應居安思危,這既是對本民族負責也是對世界負責。
2 部分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缺失和相關知識缺乏
從當前大學生整體情況來看,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熱愛祖國,有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的遠大志向。但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缺失和相關知識缺乏,對我國面臨的各種威脅認識不夠全面。近期媒體報道,部分境外組織將目光瞄準大學生。極少數大學生被境外組織利誘策反。據媒體報道,同一境外情報機構近年針對中國大陸學生實施了數十次網絡策反活動,境外間諜以金錢誘使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甚至中學生參與情報搜集、分析和傳遞。來自權威消息源的案例顯示,多數學生在網上求職或網聊過程中被境外間諜盯上,他們最初提供信息時并不知情,但部分人在覺察對方身份的情況下仍因貪利而持續配合,甚至被國家安全機關依法處理。[6]這類現象充分暴露了極少數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淡薄,在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下,少數人放松了必要的警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幫助他們明辨是非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責任。
3 意識形態的斗爭更隱密且將長期存在
較長的和平時期容易使國人產生精神懈怠,尤其在意識形態領域。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有些人已經淡化了國家觀念,有的人認為愛國主義過時了,這種觀念是極端錯誤的。與此同時國外敵對勢力并未放棄對中國的西化分化圖謀,通過文化輸出以及互聯網將其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強加于人,同我們爭搶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境外機構甚至直接在境內尋找代理人進行各種滲透和破壞活動。近期媒體報道有高校教師食國祿、忘國恩,利用課堂宣揚分裂思想,組織、策劃、實施分裂國家的犯罪活動,破壞團結統一局面,受到法律的審判。同時今天的價值觀念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造成沖擊,易引發政治認同危機。因此,大學國家安全教育應引導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看待和分析當今世界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及其實質。
用總體國家安全觀引領對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教育也是全民國防理念的必然要求。據軍事媒體報道,近年來一些地方軍事設施安全環境逐漸惡化,軍事設施遭到破壞的情況時有發生,比如有農民擅自在某部附近修建滑翔機起降跑道,有公司在營區附近修涉外五星大酒店,影響安全保密,違章建筑使雷達陣地效能下降,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干擾破壞了正常軍事行動,損失不可彌補,也反映了部分公民和法人國防意識淡薄,全民國防理念在少數人心中蕩然無存。
三 以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構建充實國家安全教育內容體系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部分內容涉及國家安全問題,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修養中的愛國主義、新的國家安全觀等內容有所涉及,但內容相對簡單,相對當前形勢發展和理論創新有一定滯后性。因此迫切需要針對當前國內外形勢,按照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念來充實國家安全觀的教育內容,構建科學合理的國家安全教育體系。
1 確立新的國家安全觀,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們的國家安全觀有一個不斷演變發展的過程。總體來講經歷了由重傳統安全到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并重的發展變化。當前的重大理論創新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4月15日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他提出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用最新的理論引領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用科學的理論來武裝未來的建設和接班人。只有未來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樹立起正確的國家安全觀,國家的長治久安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想才能真正實現。
2 樹立愛國主義信念,自覺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力量
通過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時代價值教育來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幫助他們樹立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只有具有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才能自覺抵制各種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才能自覺同破壞團結統一的言行劃清界線并與之斗爭。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動力。沒有愛國主義信念就無法真正將愛國情懷轉化為愛國動力和愛國行為。在和平時期最大的愛國就是全身心投入國家的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3 加強歷史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習近平同志強調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歷史意識和歷史感的缺失易形成錯誤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甚至會出現信仰危機。加強對大學生的歷史教育,對于凝聚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身份認同,強化其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有著重要意義。[7]每一代青年都有他們的歷史使命,通過歷史教育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4 進行國家安全相關知識教育和愛國主義警示教育,做維護國家安全的主人
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總體上已經歷了幾十年的和平時期,這為中國和平崛起提供了重要機遇,國家安全之弦也因此在有些人心中開始松懈。“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通過愛國主義教育讓大學生了解國家安全相關知識,在生活中自覺維護國家安全,不做國家安全知識方面的文盲。通過當前國家安全形勢教育,愛國主義警示教育,讓大學生充分了解當前國家安全形勢及存在的問題,幫助他們分析和認識一些社會現象,增強大學生維護國家安全的實際能力,做維護國家安全的真正主人。
5 進行國家安全法制教育,自覺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
道德和法律是規范人的行為的兩種基本手段。在法律方面,我國除《憲法》《刑法》等法律法規中規定了公民維護國家安全的基本義務的內容外,還制定了一批維護國家安全的專門法律法規,如《國家安全法》《反分裂國家法》《國防教育法》《保守國家秘密法》《國防法》《兵役法》等,這些法律法規規定了公民維護國家安全的各項法律義務,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手段。通過國家安全法制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義務,依法同一切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作斗爭。
同時我們要引導大學生樹立國家安全自信,對外我們不惹事也不怕事,對內要切實解決好民生問題及發展中的一些問題,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我們要相信中國共產黨有能力帶領中國人民維護國家安定團結,并且有能力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為。
四 改進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方法
國家安全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應根據當前的教育現狀和學生的需求,以提升教學實效為重要目的。
高校國家安全教育總體思路應是主渠道和多渠道并行。主渠道就是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的作用,將國家安全教育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適當突出愛國主義教育。思政課教師作為教育主導應首先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課程中適當加強國家安全知識的傳授。除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幾門主干課程的作用外,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以形勢政策課形式、選修課的形式等方式對大學生開展國防安全教育。
所謂多渠道,是指除課堂講授以外可以通過國防教育專題活動、開展國防教育實踐教學等多種途徑進行課堂外的延伸教學,通過感性教育強化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比如高校可以通過舉行國防知識競賽來促進知識的鞏固和學習,還可以開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社會歷史資源,讓學生在參觀場館、傾聽講解中去感悟和學習。各省市地區都有國防教育資源,大學應努力發掘并充分利用大學周邊資源進行實踐教學,如武漢市有許多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包括辛亥革命紀念館、中山艦紀念館等。通過參觀學習,可以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歷史,獲得心靈的震撼,增強愛國情感。
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國家安全教育,通過網絡平臺傳遞“正能量”,或通過負面事件對大學生進行警示教育。因此學校相關部門應該建立國家安全教育專題網站,鏈接相關權威資源,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在網站內容上可以開設理論學習、時事政策、國防知識、國家領土與安全、經濟文化交流與安全、先進人物事跡等教育網頁,還可開設論壇聊天、相關錄像與影視等,用以正面引導大學生的國家利益思想與觀念。[8]
此外,還要善于利用重大時事契機開展國家安全教育。如針對釣魚島問題、南海爭端等問題,引導學生理性愛國。同時對大學生進行國家安全教育要密切關注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動態,多做調查研究,通過問卷、座談、個別交流等形式多渠道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參考文獻
[1]新華社.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 路[N].人民日報,2014-04-16.
[2]馬占魁,孫存良.人民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觀的宗旨[N]. 光明日報,2014-05-31.
[3]范傳貴.“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之背后深意[N].法制日 報,2014-04-21.
[4]張麗.后金融危機時代國際安全結構新變化與國家安 全戰略[J].國際安全研究,2014(2).
[5]王志軍,張耀文.西方安全戰略理論評析與借鑒[J].和平 與發展,2014(1).
[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7/c1001-249 84666.html[OL].
[7]芮鴻巖.論當代大學生的歷史教育[J].毛澤東鄧小平理 論研究,2014(03).
[8]張偉.當代大學生國家利益觀教育的思考[J].湖南社會 科學,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