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鋒 黎向農
宣傳先進典型人物的專題片有三個特點:一是命題作文;二是人物事跡被多次重復宣傳;三是多數事跡為過去時。這三個特點意味著,編導不能依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選題;作品難出新意;很多過去的事跡難用電視鏡頭表現。怎樣突破這三個制約因素,創作出一部好的先進典型人物專題片呢?本文結合作者創作的人物專題片《快樂堅守》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對于“老典型”人物,深入采訪才能挖掘出新的東西,才能有所創新。
《快樂堅守》講述的是全國優秀教師、“龔全珍式”好干部支月英,扎根奉新縣山區30 多年傾心教學的故事。這個題材很傳統,支月英也是老典型,她的事跡在各種材料和宣傳媒體上都能找到,為人們所熟知。面對這樣的典型,怎樣深入采訪呢?首先是拓寬采訪內容。在采訪之前,編導查看了很多關于支月英的文字材料,事先了解了她的先進事跡。到了山區學校見到支月英之后,編導跟她進行了細致的交流,了解到了文字材料中沒有的一些故事。隨后進行了三天的跟蹤拍攝,抓拍到了很多反映山區教學生活、體現人物個性的細節。其次是拓寬采訪對象。編導事先看到的文字材料和以往的電視節目中都沒有提到支月英的丈夫,我們了解到,支月英的丈夫對她堅守山區教學是非常反對的,并拒絕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但編導并沒有放棄,而是和他聊上了家常,攝像則適時跟進拍攝,最后在支月英丈夫的默許下,我們采錄到了他真實的想法,這對后來片子中矛盾沖突的直觀展現起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因為教學點學生分三個年級,支月英忙不過來,就請了一個代課老師。別的媒體為了突出支老師獨自堅守的艱辛,都回避了代課老師,但我們沒有,相反代課老師不愿在山區堅守的表述很好地襯托了支月英30多年堅守的艱辛。通過這樣的深入采訪,我們不僅挖出了過去報道材料里沒有的新鮮東西,而且了解到了一個真實的,而不是典型材料里的支月英。
體會:一、要始終保持好奇心。記者面對被采訪者,首先應該有一種新鮮感、好奇心,通過深入采訪一定能有新發現。這種新鮮感、好奇心就是激情,它能促使記者發現、挖掘到別人沒發現的新素材。
二、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從已有的材料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采訪,既有針對性又能提高采訪效率。而且對這些“為什么”的解答也是使一部片子不至于在邏輯上被觀眾質疑的保證。
三、要盡可能拓展采訪面。拓寬采訪面,特別是聽聽不同人對人物的評價,有助于全面了解人物。
要讓做出的片子有新意,必須突破原有材料。在做《快樂堅守》這個專題片時,編導也在兩個方面做了新的嘗試。
一是立意。人物專題片不是個人考察材料,不應該面面俱到,而應該抓住人物的某一個特點加以展開。在《快樂堅守》這個專題片的創作過程中,編導首先考慮到的當然是“30 多年堅守”這一主題,但在采訪拍攝中我們發現,支月英的性格非常開朗,不管是上課還是和村民交流,她向他人展露最多的表情就是笑。在采訪中她也表示:“我就是喜歡這里的生活方式”。堅守難,要快樂堅守更加不易,由此編導考慮將快樂融入主題,即讓片子有新的看點,讓人物更加鮮活。
二是結構。要把各個段落串起來,讓人覺得完整,就需要一條線。這條線可以是時間線、事件線,也可以是情感線。在做《快樂堅守》這個片子時,編導采用的是以記錄為主的表現形式,也是時間線,但這個時間線并不是從30多年前講到現在,而是類似于“支月英的一天”這樣的時間線。然后再把過去時空的一些典型事跡像串冰糖葫蘆一樣串在這條線上。
體會:一、要準確找到人物最顯著的先進點。先進人物之所以先進,肯定有自己獨特的地方。一定要準確找出人物最顯著的閃光點,并深入挖掘這個閃光點,才能使片中人物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要圍繞先進點選取最典型的事例。一忌照搬材料;二忌堆砌素材;三忌浮光掠影。要把好細節、好故事說得詳細透徹。
先進人物的事跡一般都是過去時,很難表現,但我們可以找一些與這個人有關的事物,以與人物有關聯的細節切入,然后再追溯過去。在《快樂堅守》這個片子中,編導運用大量的現場音像來展現支月英的現在,以此展現支月英“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和生活。全片共16 分鐘,但僅有600 多字的解說詞,大量的現場同期聲讓人產生更加真實的觀感,也能讓生活自行呈現、意義自行彰顯。
體會:一、過去的時態現代化。電視強調現場感,要“拓展現在時,壓縮過去時,限制未來時”,就是要把相當的筆墨放在今天。如果說的是昨天,也一定要從今天的細節說起。
二、概括的描述具體化。要避免使用“吃苦耐勞,艱苦樸素,勤奮敬業”之類的概括性描述,這樣的語言只會給片子減分。要多運用一些具體、形象、生動的同期聲。比如《快樂堅守》中體現支月英和村民關系親如一家,用的是她從學校端著飯碗到村民家夾菜吃的現場同期聲;體現支月英關愛學生,用的是她不收任何費用讓學生在她家吃飯的現場同期聲。
三、豐富的情感簡單化。這里的簡單化不是把情感簡單化,而是表現手法的簡單化。電視是做減法的藝術,編導想表達的情感往往只需點到為止,留給觀眾自己去體會、感慨。比較簡單的手法就是要多用畫面和現場聲或音樂的配合來表達人物情感。如在《快樂堅守》的結尾,編導用學生晨讀、教室的五星紅旗、支月英的老花鏡、山區教學點全景、遠處的大山這一組鏡頭來表達支月英關心學生、熱愛教育、獻身大山的崇高情懷,既簡單又意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