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銀家等
摘 要:通過實地調查、文獻研究等方法,以花溪大學城為例探究大學城建設與區域發展之間的關系,分析大學城建設對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的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大學城;區域;可持續發展;影響
一、花溪大學城的基本情況
花溪大學城在貴州貴陽貴安新區高校聚集區,其位置包括貴陽市花溪區以及它以南到黔南州的長順縣與安順市的平壩縣兩者之間部分。預計在3-5年之后,全部占地總面積約為12平方公里、實際落地面積近1.75萬余畝、10所大學聚集、常駐師生達20余萬人的貴州大學城將全面建成。
二、花溪大學城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1.通過花溪大學城“人才高地”建設整合貴州教育資源,為貴安新區建設以及花溪區經濟發展提供智力與人才支持
大學城增擴了其高等教育的規模,并且還有效地歸納了其高等教育的強勢基礎。現在已經駐入的5家院校實現了初步的圖書、實驗室、電子網絡、互聘師資、公共教學這些資源共同享受利用的集體化的辦學方式。并且伴隨著高等院校之間科研合作、學分互認等體制的成型,貴州高等教育強勢的資源會更進一步的全面整合,這將成為貴州省那些高層精英的富集區、研發高新科技的平臺,這將為貴安新區的建設發展以及花溪區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與人才支持。
2.通過花溪大學城“科創基地”建設提升創新力,促進貴州大數據時代的發展,打造貴州經濟發展“新常態”
目前搬入花溪大學城的11所高等院校囊括了文、理、醫、工、教育、農、經、管、歷史、法這些學科,擁有多個博士授權點以及多個國家級的實驗室與工作站,并成立了“世界樹”云呼叫中心等,這些都將成為拉動地方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大智力支撐。花溪大學城的科技型創新一直在提高其海拔高度,這對于貴安新區的經濟型社會來說將會更加的彰顯“新引擎”、“發動機”的優勢,將會進一步促進貴州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大數據時代的發展,打造貴州經濟發展“新常態”,促使貴州經濟進入發展升級版。
三、花溪大學城的建設促進高校之間文化傳播,并利用區域現有旅游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其潛在價值進而進一步促進區域文化發展
大學城由于空間的開放性會使校園文化在區域和區域城市之間形成天然的流通。加之花溪大學城建成后將通過校際之間的教育資源如圖書館資源、課件資源、教師資源的共享,進而對區域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進行滲透,從而提升區域文化。另外,花溪大學城不但具有各所高校的悠長辦學歷史、深摯文化積淀的校園文化,同時具有天河潭、十里河灘、花溪平、夜郎谷、青巖古鎮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構成的旅游文化資源,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布依族鄉土文化,大學城的建設發展將對區域現有文化進行新的闡釋和推廣,在此基礎上用來加快區域內本土文化的進步,并用以帶動其相關性文化產業的進步,全面打造貴州花溪文化創新旅游區。
四、花溪大學城建設將促進區域政治民主化進程和區域和諧社會的構建
大學城不僅是新思想源泉以及交流中心,并且還是高素質精英誕生的地方。這些精英在畢業之后很有可能成為各行業的領軍人物,他們將有可能經由多種形式的參與議政來左右政府決策以及行政,全面性推進區域內政府決定,使得他們的行政更加的專業、科學與民主,這么一來,能夠全面提升區域內政府的決策以及執政的能力,加速政治文明建設。大學城通過營造“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觀、培育文明道德風尚,打造健康并且充滿正能量的思想氛圍”的教育、人文乃至文化環境,讓他們可以凝聚人心,還能夠加速社會和諧的創建,從而促進區域和諧社會的構建速度。
五、花溪大學城的建設會推動貴陽生態文明的發展
1.結合貴安新區建設,創建“生態綠廊”,加速貴安新區生態化產業進步
花溪大學城結合貴安新區建設,校園綠化規劃與周邊道路從生態、功能、景觀、發展等四個方面著手,打造總體風格大氣統一、色彩絢麗的生態節約型綠地,通過豐富多變的景觀節奏增強綠色廊道的景觀效果,把大學城周邊道路建設成為以多彩生態景觀為特色的生態路、景觀路、環保路。每一處都貫穿著“融會自然山水之美,打造生態文明之路,建設山水之都、田園城市”的理念。寬闊的城市大道、美麗的“生態綠廊”、詩意般棲居的“東方瑞士”,這一切讓投身貴安新區的“產業大佬”驚喜交集,促使區域產業實現生態化發展。
2.加強生態文明交流合作,促進貴州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
貴安新區已與北大簽訂《北大與貴州省人民政府合作框架》,在花溪大學城共建貴州北大生態文明大學城,以此作為貴州省的全國性生態文明首個示范區。花溪大學城的創建依靠這個項目,加強生態文明交流合作,聯合北京大學建設北京大學貴州生態文明國際研究院,并聯合美國斯坦福大學、英國倫敦大學、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等10所世界知名大學在花溪大學城成立國際綠色大學聯盟,這將為貴州生態文明的建設發展提供決策參考和人才支撐,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發展。
現如今,貴州省的花溪大學城正朝著建設“人才高地、科創基地、生態園地”的宏偉方向前進,為實現貴州“人才強省”、“后發趕超”、“同步小康”的三個夢想提供強大的動力,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文化、政治、生態的全面建設,加快貴州省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1]李翔著.大學城建設對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A].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2.
[2]羅坤瑾.大學園區教育資源共享模式研究[A].經濟與社會發展,2012.
[3]彭慧芳,等.廣州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的理論與實踐探[J].高教論壇,2008.
[4]李軼芳.高等教育與文化的關系透視[J].大學教育科學,2003.
[5]高山,王靜梅.大學城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