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榮
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在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作為支柱產業之一的農業,其經濟的平穩持續發展是我國總體經濟發展的基礎。然而如今農業經濟的發展仍面臨著各種嚴峻的挑戰,本文以實際情況為例,就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現存的問題、應對的策略進行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策略
我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農業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柱,關乎國家的穩定及發展。當前我國農業綜合生產實力逐步提高,隨著勞動力的不斷開發,農民收入也有顯著提高。然而,農業投入成本較高、周期長、科學技術相對落后、土地資源利用不充分、政策不夠完善、城鄉差距較大等問題制約著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清楚地掌握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動向,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是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一、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總體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發展生態農業是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產業的必經之路。生態農業是對于我國傳統農業的改進,結合國外先進的生產經驗,在生態學和先進科學技術的農業體系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高度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進而保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生態農業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勞動效率,土地生產率及利用率,實現物質循環,保護生態環境,也在極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為人們提供高質量的農產品以達人們的需求。因此,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生態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是促進國民經濟全面發展的基本前提。
二、我國目前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1.農民務農積極性降低。近年來由于農民的收入渠道有所拓寬,其收入也顯著提高,相比之下種糧的收益率便處于劣勢。尤其如今的低糧價政策與物價的上漲形成鮮明的對比,非農業勞動力價格遠超過務農勞動力價格,并且在人均耕地面積較少的情況下,種植成本的提高以及來自自然災害的風險都使從事農業種植行業顯得不盡人意。因此,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逐漸降低,更多的務農人員選擇非農業行業或將種糧作為副業。
2.生態環境惡化。自然資源的充足和生態環境的良好是農作物賴以生存的保障,然而隨著資源的短缺和環境的惡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生產要素持續發展的能力下降,導致非法占地、盲目開發、浪費土地等不良現象的發生,且我國農業水資源由于淡水資源短缺、分布不平衡利用率低下,農業灌溉過程中的蒸發滲透嚴重,浪費現象屢見不鮮。除此之外,工業污染如重金屬工業廢液和農藥化肥等農業污染殘留于土壤、大氣中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單位面積出土率下降。生態環境的惡化阻遏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產要素的保護是發展農業經濟的基石。
3.國家對農產品的調控力度不足。近些年來國家對國內農產品市場的調控能力由于國內農產品收購和流通環節市場化程度的加深以及跨國糧食企業對國內市場的滲透而不斷被削弱。農產品的衡定供給與需求的剛性增長間產生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質量的降低與耕地面積的減少會帶來農產品供不應求的后果。并且國家不合理的農產品儲備數量和結構也導致儲備體系不能有效發揮其對價格波動的調控功能。由于市場調節能力滯后,農業產品內部結構的波動加重了農業市場的不穩定性,調控的難度系數繼續增大,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三、推動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1.合理轉移剩余農村勞動力。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機械化程度也不斷提高,農村的勞動力隨之被剩余。然而,如今城市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崗位供不應求,農村的勞動力亦不能因此而擱置,因此如何合理轉移剩余勞動力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當前形勢下,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戰略選擇,能從根本上保持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也是破解“三農”難題、促進城鄉一體化、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由于城市的就業形勢已趨于飽和,所以應將轉移農村勞動力的重心放在小城鎮和農村中心集鎮的建設問題上。保證強化城鎮產業支撐,提高城鎮經濟發展的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十分重要,這就需要我們培育相應的產業群,有效引導空間布局、產業分工和資源配制,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及廉價勞動力等優勢,以達到互利雙贏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加強對生產要素的保護。由于土壤、水資源等生產要素的破壞,農作物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也逐年下降,因自然災害導致的農業經濟損失頗為嚴重。欲從根本上提高農作物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強水利建設以及對土地資源的保護刻不容緩。保持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是保證糧食產量的根本,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有助于明確各級地方政府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保證節約用地,建立農村土地利用標準體系,嚴格用地標準管理以加強對土地資源的保護。除此之外,加強水利的建設,有助于增強農作物的抗災能力,形成防洪減災、水資源供給以及水環境保護等保障體系,從而達到水利設施保障農業生產用水需求的目的。
3.加快農業工業服務業的融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基礎,以企業為依托,以效益為中心,以制度為保障,著力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發揮優勢、合理布局,加快產業融合,推進農業與工業、服務業融合發展是目前的形勢所需。加強現代農業的發展,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優化結構,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農業裝備的規模和質量;農業生產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為目的,努力構建更加高效優質的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大力發展工農服務業的一體化,利用現代工業的成果改造傳統農業,將生產加工銷售緊密聯系,并通過農業優勢面向農村的服務業,以拓寬服務業的領域,工農服務相融合帶動經濟的持續發展。
四、結語
作為人口眾多的發展中農業大國,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總體經濟的發展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義。本文從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我國當前農業發展面臨的農民積極性不高,生態環境的惡化,國家對農業調控不足等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出合理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強保護生產要素、推進產業融合等解決方案,希望能對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所啟發,解決發展道路中的問題,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體系更加完善,從而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的巨輪。
參考文獻:
卜艷.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