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紅 陳娟
(樂山市人民醫院腫瘤科,四川 樂山614000)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為M3型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以貧血、出血、感染、發熱等癥狀為臨床特征,其患病率約為AML的10%。APL患者早期易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出血傾向較明顯,發病急,病死率高,早期誘導是治療的關鍵[1]。目前,亞砷酸(ATO)和全反式維甲酸(ATRA)是治療APL較常用化療藥物,臨床效果顯著,但有一定的局限性[2]。我院腫瘤內科對84例APL患者采用ATO聯合ATRA進行雙誘導治療,療效確切,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腫瘤內科收治APL患者84例,均符合FBA協作組分型中的AML-M3型[3]。所有患者人院時進行內科檢查,均無嚴重的肝腎功能異常。按入院先后順序,將APL患者隨機分為A、B、C、D四組,每組21例,其中A、B、C為觀察組,D組為對照組。A組給予ATO化療,B組給予ATRA化療,C組給予ATO聯合ATRA雙誘導化療,D組給予普通化療。各組的一般情況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各組患者的一般情況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patients in each group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1.2 治療方法 患者據病情均給予成分輸液、補充血小板、小劑量肝素靜脈滴注抗凝和新鮮血漿等治療。A組給予ATO(哈爾濱伊達藥業公司,批號:060901)治療,B組給予ATRA(昆明長春花科技公司,批號120101)治療,C組給予ATO聯合ATRA進行雙誘導治療,D組即化療組給予常規化療。ATO用藥方法為靜脈滴注,10mg/d;全反式維甲酸采取口服用藥,40~90mg/d。治療期間,需依據患者肝功能變化、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和維甲酸綜合征等情況,適當調整ATO和ATRA的用藥劑量,直到患者達到CR。D組實行DA、HA、HOAP、COAP等方案聯合化療。
1.3 療效判斷 觀察各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包括CR(完全緩解[4]:白血病癥狀體征消失,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5×109/L,血小板≥100×109/L,骨髓M3型原粒 +早幼粒≤5%,無Auer小體)和達CR時間;患者有無凝血指標異常發生,同時注意觀察用藥或化療后是否存在APL分化綜合征、胃腸道反應、肝功能損傷、皮膚損傷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6.0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A、B、C三組的CR均明顯高于D組(P<0.05);在 A、B、C三組中,C組達CR時間顯著短于A、B組(P<0.05)。各組的凝血指標異常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B、C組的凝血指標恢復正常的時間均明顯短于D組(P<0.05),在 A、B、C三組中,C組的凝血指標恢復正常的時間短于A、B組(P<0.05)。各組的早期死亡病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各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肝功能損傷情況,C組最重,依次為A組、B組和D組,C組與其他3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胃腸道反應及皮損情況,A、B、C組情況都較輕,3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D組較嚴重,且受影響人數最多,與其他3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B、C組出現APL綜合征情況較輕,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D組APL綜合征的發生率較其他3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各組患者療效指標的比較[n(×10-2)]Table 2 Efficacy endpoint compared to patients in each group

表3 各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10-2)]Table 3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APL的臨床治療策略多首先藥物誘導治療,常見藥物主要有ATO和ATRA,均通過作用于PMLRARα融合蛋白起到治療APL的作用[5]。ATO主要針對PML-RARα融合蛋白的PML部分。PML蛋白位于骨髓細胞核小體內,對腫瘤的發生和發展都有重要作用,在早幼粒細胞中,PML-RARα融合蛋白能阻礙正常分化基因表達,加大異常分化基因的表達,而ATO能誘導PML蛋白寡聚化,促使其與PMLRARα分離,促進誘導的早幼粒細胞完成終末分化而成熟,這是治療本病的重要基礎[6]。ATRA主要作用于PML-RARα融合蛋白的RARα部位,誘導早幼粒細胞向成熟細胞轉化起到治療APL的作用,與傳統化療相比,采用ATRA誘導治療,不會引起明顯的骨髓抑制,同時還可減少化療導致的出血和嚴重感染,但ATRA誘導治療易使患者產生維甲酸綜合征,且患者易對 ATRA 產生耐藥性[7,8]。
本組資料顯示,A、B、C三組的CR均明顯高于D組,其中A、C組的CR高于B組,且A、C組均無早期死亡病例,B組也僅有1例患者早期死亡,故能夠提高患者的預后療效和遠期生存率;在A、B、C三組中,C組達CR時間顯著短于A、B組中B組達CR時間最長,組間凝血指標無異常。各組患者發生凝血指標異常后持續用藥,A、B、C組的糾正凝血指標的時間均明顯短于D組,而在A、B、C三組中,C組的糾正凝血指標的時間明顯短于A、B組。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C組的肝功能損傷最重,而D組的胃腸道反應及皮損情況最嚴重,且受影響人數組多,D組的APL綜合征發生率相對較高。以上表明ATO聯合ATRA治療APL的臨床療效是最好的,且見效最快。分析原因主要有:AT0和ATRA兩種藥物的聯合應用于治療APL具有協同促進分化的作用,并且兩者對耐藥細胞沒有交叉耐藥性,反而可以促進相互之間的敏感性,縮短藥物作用時間[9];雙誘導治療可極大抑制APL細胞合成促凝物質,從而使患者盡快恢復凝血異常,改善患者預后的療效,減少早期死亡病例[10]。
亞砷酸聯合全反氏維甲酸雙誘導化療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相較于單獨用藥,具有更高的完全緩解率,而且縮短了達完全緩解的時間,能更快的改善凝血功能異常。但聯合用藥的肝臟功能損害較重,臨床醫師應當謹慎用藥。
[1]徐斌,高清平,姚春.成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方案與療效分析[J].臨床血液病雜志,2008,21(11):572-574.
[2]古健,陳焯文.全反式維甲酸、亞砷酸聯合化療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J].內蒙古中醫藥,2010,39(9):1228-1229.
[3]丁靜,戴海濱,張延清,等.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亞砷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療效觀察[J].現代腫瘤醫學,2012,20(12):2616-2617.
[4]羅保安.亞砷酸聯合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臨床觀察[J].河北醫藥,2012,34(16):2441-2442.
[5]馮翠,張華,李虎生,等.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亞砷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臨床療效[J].醫學信息,2013,26(15):492.
[6]謝偉成,程淑琴,謝碧霞,等.亞砷酸聯合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療效和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9):668-669.
[7]黃望香,李蕊.三氧化二砷聯合全反式維甲酸治療初發急性早幼粒細胞自血病50例療效觀察[J].白血病·淋巴瘤,2011,20(5):282-285.
[8]常城,陸俊羽,孔佩艷,等.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白血病骨髓基質細胞JWA基因表達及粘附功能的影響[J].西部醫學,2010,22(07):1186-1187,1190.
[9]姚偉,殷獻錄,李靜.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亞砷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療效觀察[J].淮海醫藥,2010,28(3):253-254.
[10]劉春梅,黃紅銘,秦燕,等.全反式維甲酸與亞砷酸聯合化療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高危患者的療效[J].江蘇醫藥,2012,38(14):1653-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