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遼寧省凌源市職教中心
淺談語言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王艷
遼寧省凌源市職教中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人的心靈具有陶冶功能的音樂越來越被重視起來,隨著西方古典文化和流行音樂進入到中國,與中國古典文化和古典音樂融合后,更加促進了我國音樂教育的提高。隨著整個社會人們文化水平和審美情趣的提高,對于精神文化需要也更加迫切,高山白雪和下里巴人紛紛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融入了人民生活的每個角落。
語言;聲樂教學;重要性;生活化;示范性;啟發性
在音樂教育教學中,聲樂教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這不僅僅因為其聲音的美妙動聽,還在于情感的真摯宣泄。在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語言在聲樂教學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他不但是向學生講授專業音樂知識的手段,還是師生之間進行情感溝通的橋梁,教師語言的精煉水平和運用能力,直接關系到聲樂教學的效率。因此,聲樂教學中語言的使用非常重要。本文對聲樂教學中語言的重要性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剖析。
實際上,在聲樂教學過程中,音樂中不但融合著語言,語言中也溶解著音樂,語言和音樂的完美結合,使得音樂的旋律、情感、表現力才更具魅力。
所謂聲樂,是與器樂相對應的,是指人用聲音演唱的音樂形式,是音樂領域中最早出現的藝術表現形式,這種音樂是通過與語言相結合來實現情感表達和宣泄的,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具有廣泛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特征。這種語言的音樂不同于戲劇語言、影視語言和舞蹈語言等等,她是通過音樂的節奏、旋律,以人聲音語言做外藝術創作和筆仙方式,通過特定的音符和音樂創作手法,使歌唱語言充分展現出獨特魅力的。因此,語言這一信息載體是聲樂藝術不可或缺的靈魂。
聲樂是人通過口表達出來帶有語言情感的音樂,它是音樂化的藝術語言,這種藝術化的語言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藝術創造,所以,要想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課時中獲得正確的歌唱方法,教師的教學語言除了準確和精煉外,必須接地氣,接近生活,通俗易懂。在教學中不斷要一語中的,更要對癥下藥,下猛藥,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馬上化解沖突,讓學生馬上明了老師意圖和指點。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藝術化,把專業性非常強的音樂語言轉化成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平民化語言,“把口蓋打開”,這么專業性的音樂語言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講未必能聽得懂而不知所云,“把嘴張到一口能咬住一個大蘋果那么大”,這樣的平民化語言我想每個孩子都能心領神會。所以說,精煉準確的教學語言是以通俗易懂為前提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拓展自己的教學語言,變復雜于簡單,變簡單為無形,便抽象為具體,便具體為生動。
示范性是教學語言的特點之一,而示范性的前提是規范,如果語言不規范再好的示范也失去了意義。優美的語言在教學中能帶給學生以激勵和鼓舞,在聲樂教學中要堅持以規范為前提下實施語言的示范,學生將受益匪淺。在聲樂教學中,我們的“語言”變成了“歌唱”,哪怕是的“獨白”也是歌唱,所以說,教師語言的示范很重要,而我們在聲樂教學中,教師經常以“飽滿、圓潤、打開、靠前”這樣的詞語來規范歌唱的要求和方向,但這種語言是非常乏力的,即便學生明了,卻沒有突破口,也不會有切身的感受,什么是“圓潤和飽滿”。所以教師要給予規范語言的示范,巧妙地用朗讀來示范,讓學生去模仿,然后去感悟。這樣就會知道這種歌唱技巧是怎么運用腰部力量支撐爆發出來的,問題迎刃而解,否則強調多少,歌唱多少也無濟于事,可見,規范是示范語言能大大提高聲樂教學的學習效率。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是啟發性教學的精髓和原則,啟發性的教學語言能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激發思維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敏捷,提高教學效率。在聲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的歌唱技巧訓練、高低音處理。當學生在歌唱過程中出現破音等不和諧聲音時,教師不一定馬上給指出來,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反復去聆聽,發現自己的錯誤。比如:當發現學生氣息偏高時,教師只需問一句“這一句唱的好嗎?”即可,如果學生還感悟不出來,教師可以做必要的提示“這一句的聲音應該是緊挨著地面發出的”,學生會馬上意識的問題的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指出“這一句唱的高了”而已。經過長久的訓練,學生就會生長出一雙敏銳的耳朵來辨別各種聲音的走向。在聲樂學習的初期,學生的歌唱是離不開老師的語言啟發的。
作為聲樂教師不論自己的心情如何,在課堂上應展現積極的一面給學生看,不能以消極的情緒干擾正常的教學氣氛,不能把不良情緒帶給學生。聲樂老師應面帶笑容,親切自然,滿懷信心的出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心情愉快,滿懷喜悅的學習。這樣,聲樂教學課堂氣氛就非常融洽,師生之間容易溝通,教師在這種教學氣氛和在這種良好的心境下,滿腔熱情的授課就會思維敏捷,表情豐富,態度和藹,聲音非常圓潤,學生會提高積極性,努力的接受老師傳達的信息,會體驗到與老師協同一致獲取聲樂知識和掌握聲樂技能的樂趣,從而有感情的發聲與演唱歌曲,使課堂教學進入佳境。
聲樂教學中由于聲樂教學語言語義的不確定性,學生對教師講述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教師采用形象的語言把比較抽象的概念具體形象化。這種教學就是將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動作和感覺用于歌唱和訓練之中,通過這些感覺體會到科學的發聲狀態,達到訓練的效果。如:訓練氣息下沉時,用聞花的動作,雙手提水的感覺去體會就不至于把氣吸到胸上。當訓練聲音靠前唱時,教師會說“讓你的聲音先向后劃圈再拋向前方”“讓聲音坐在氣上滑出去”等等。在聲樂教學中采用確切生動,形象的語言,比用單純技術性的闡述,更易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正確的教學語言和形象的比喻,這是聲樂教學中兩個不可缺少的武器。
聲樂藝術是音樂與語言的完美聯姻,語言是聲樂的新郎,聲樂是語言的新娘,歌曲的旋律正是二者相互作用的共同結果,也正是新生命誕生的過程。所以,無論我們訓練的聲音有多么的悅耳動聽,歌唱的旋律有多么婉轉,如果離開了語言,將是毫無意義的,歌唱的藝術將成為空中樓閣,正因為有了準確的語言,聲樂藝術才可能與旋律、情感、表現力結合起來,因此,聲樂教學中不可忽視語言的作用。
[1]李佳.淺談聲樂教學[J].新課程(教研版).2010.04.
[2]梅馨.聲樂教學中的語言運用原則[J].新聞愛好者.2010.06.
[3]劉燕紅.淺談聲樂教學中語言的重要性[J].黃河之聲.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