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雅軍
甘肅省白銀市第三中學
淺談數學探索能力的培養
董雅軍
甘肅省白銀市第三中學
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數學的運用與創新。不論是數學的運用,還是數學創新,都離不開探索,沒有了探索,數學就會失去靈魂。因此,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是我們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
數學;能力;探索;探索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的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機會,還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能夠真正去探索、去創新。那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呢?
興趣是動力的不竭源泉,要獲得持久不衰的學習數學的動力,就要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求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為現實、最為活躍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因此,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調動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對數學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展現數學之美,陶冶學生情操。數學具有很強的美感,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教學規律,精心提煉教材中蘊含的數學美,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是一個五彩繽紛的美的世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2.介紹名人典故,影響學生情感。初中數學教材中反映現代化建設,國民經濟增長、統計圖表問題等,教師可在教學中引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另外,勾股定理、趙州橋等內容能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祖沖之、華羅庚、牛頓等數學家的故事能夠喚起學生對科學家的敬仰之情,影響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習的興趣。
3.引入數學實驗,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直觀。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包括探索、發現在內的獲得知識的全過程,使其體會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樂,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
4.鼓勵攻克數學難題,使其在發現和創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充分享受自己探索問題,發現問題的歡樂,同時也讓他們體味到經努力獲得成功的愉悅。使學生更好地建立自信心,提高學習的興趣。
5.恰當使用激勵評價,增強學習信心。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后,適時給予夸獎式的評價,會更加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討論問題就會更加激烈,課堂情緒就會始終高漲。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充分說明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因此,改進課堂教學,不但要幫助學生“學會”,更要指導學生“會學”。
1.教會學生“讀”。課本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教師要逐步訓練學生養成仔細、認真、完整地閱讀課本的習慣。閱讀課本時,做到邊讀邊想,重點內容反復琢磨、仔細推敲、弄清知識間的前后聯系,來龍去脈。閱讀課本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而應該把培養學生閱讀課本的能力與課前預習習慣結合起來,有效預習能提高學習新知識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在每次授課之前,把預習內容布置給學生,提出適當的預習要求,指導看書的方法,并進行必要的預習看書檢查,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
2.鼓勵學生“議”。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對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沒有把握的結論、疑問,就積極引導學生議,真理是愈辯愈明,疑點愈理愈清。教學過程中,師生間信息輸出與輸入的多向交流,主要以提問與發言為媒介,學生的課堂發言既是衡量學生掌握新知識的重要尺度,又是教師實行教學調控的重要依據,教師要經常啟發和鼓勵學生勇于講自己的所思、所疑、所惑。要十分珍惜和愛護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對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必要時應給予耐心的啟發和幫助,使他們能說清楚、講明白。
3.引導學生勤“思”。思考在學習中非常重要,它是學生對問題認識的深化和提高的過程。養成反思的習慣,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反思知識點和解題技巧,反思各種方法的優劣,反思各種知識的縱橫聯系,適時地組織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學生思考的情境和氛圍,激發起學生思考的興趣,鍛煉學生思維的能力。同時,教給他們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演繹、類比等思維方法。獨立思考是學生學習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
質疑問難是一種學習方式,又是一種可貴的學習品質,它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刻苦鉆研,不斷進取的主人翁精神。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安排一定的時間專門讓學生提問題,抓住機會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問難。提倡學生課后隨時記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懂的問題,主動地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想方設法,創造情境,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興趣,養成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良好習慣。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而且要鼓勵創新,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
1.注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老師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識間的聯系,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依據數學思維規律,提出恰當的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去啟迪和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同時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試驗、分析、猜想、歸納、類比、聯想等思想方法,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2.引導學生廣開思路,重視發散思維,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大膽探索。學習知識要不惟書、不惟上、不迷信老師和家長、不輕信他人。應倡導讓學生提出與教材、與老師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敢于和同學、和老師爭辯。
總之,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只起著指導的作用,教師只有為學生創設一個樂于學習的環境,積極引導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善于質疑,使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在探索中互動,在互動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得以提高,教學才能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