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丹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東北地區幅員遼闊,農業民族、游牧民族、游獵民族生生不息,在生產和生活中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分布在內蒙古、遼寧、山東和黑龍江等地區。民間文學故事類多集中在遼寧、吉林等早期農業民族、游牧民族聚集地區。民間音樂分布較多的地區內蒙古自治區,例如:蒙古族呼麥、蒙古族四胡音樂等。民俗、民間美術和民間傳統手工技藝多分布在黑龍江和遼寧兩省,例如:黑龍江省的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冰雕”等傳統手工技藝都為重要的非遺保護對象。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融合,區域獨特性特點突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區域,非物質文化也是在一定區域產生的,不依賴物質載體的特點決定了非遺的存在,同時也影響文化傳播效果,失去原來的文化背景和藝術韻味。
傳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而言是必要的,傳播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優方式,“非物質”這一文化特征決定了普通物質媒介無法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要表達的意義帶來的傳播的不適應性。
電子媒介的發展把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范圍鎖定在圖像與信息兩個范疇上,網絡的構建縮短了信息傳達的距離,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文化的傳承從口耳面授轉化成自主認知。人作為抽象與客觀存在揉合的矛盾體,被“符號暴力”不斷的影響,破壞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精神和人類情感,電視、網絡等信息的傳達把人們推向信息的同質化和被動化的文化環境。單純的應用電子媒介傳播非遺文化帶來了文化傳承的誤區,曲解了傳統價值觀念、打破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定的思維方式和審美理想。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性特征給非遺博物館的資料建設帶來了較大的瓶頸問題,能夠長期陳列的只有美術類非遺成果和影音資料等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統技藝、民俗等方面抽象概念的傳承方面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傳統技藝和抽象的文化空間等大多數形式的非遺無法體現,傳統的“博物館”式的傳播方式的局限性使得這一形式無法完成傳承的使命。
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電子媒體一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現與體驗缺乏感知度,忽略了研究人與人,人與其他的團體、組織和社會之間的文化關系;沒有在文化影響和文化氛圍上起到傳播作用,領略傳承非遺文化含義方面凸顯了傳統媒體的平面化和片面性。
以人作為傳播媒介是不完美的,電子媒介的出現鞏固了非遺文化傳播的時間連續性,突破的傳播局限,活態傳播首先不是獨立的形式,是結合了傳統媒體傳播的優勢之后,強調了非遺文化情感的體驗傳播,建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因此,做好各傳播方式之間的互動和重視文化影響才是做好活態傳播的關鍵。
活態傳播的意義,是發掘傳播活動中的內在動力和感情因素來達到傳播效果的,從而使傳播成為一種非常富有人性和人情的社會活動。一種全方位的傳播模式,根據人和社會的關系問題,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特征進行社會信息的交流,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承載人類文明的非凡意義,除聯合數字化手段傳播之還應采取以下措施才能形成非遺活態傳播體系。
首先,要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載體,充分會發揮影響力,建立群體性的傳播關系,注入情感,帶動傳承梯隊,發揮文化感染力將非遺文化傳承出去。
其次,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建立模擬非遺環境,用數字化或多媒體手段模擬文化生活,體現出活態傳承的原則。在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整體生態中進行文化傳播,組織民俗節日慶典等抽象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活動,并且在群眾生產生活的過程當中,以體驗保護的形式進行傳承,要激發文化的生命力,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中得到全方位的保護和傳承。
第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良性傳播。通過日常人們的生產生活及社會團體組織的非遺體驗商業活動,使它們能夠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良性循環,整合傳播資源構建非遺文化傳播的活態系統。
此外文化活態傳播要創建良好的傳播條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和人的生存意識形態為本的文化,要有效地傳承與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打造良好的傳播環境和文化氛圍:
1.建設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傳播環境,建立非遺傳承虛擬社區。在建設數字化虛擬現實的前提下,應著重建立非遺體驗互動機制,通過在虛擬場域中的人的文化主體地位的重構以期重新回到現實的場域傳播活動中。
2.避免文化意義被娛樂化,商業化的意義所取代。端正文化傳播態度,使大眾主動地提高文化認知度,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播,開展非遺文化體驗活動,將非遺體驗設定成群眾精神文明修養的一部分。提高人們對非遺的了解,體會其真正的含義和形成背景,避免被娛樂化。
合虛擬與現實文化傳承的體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典范。無論是民間傳說的文化故事,還是具有精湛技藝的工藝美術大師,要傳承非遺文化,就要感受他們內心的文化精髓。只有全方位的活態傳播才能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能夠一代代傳承下去。完成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中保存、傳承和創新的歷史使命。
[1]張景明,王琦.“東北地區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分析”[J].大連大學學報,2012,(04).
[2]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1.
[3]向云駒.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M].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5.
[4]任悅.視覺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6.
[5]王以寧.教學媒體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