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門鎖校與閉關鎖國】
2014年12月24日,某高校封校,禁止學生過平安夜。校園內掛出標語:“國人慎對圣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爭做華夏優秀兒女,反對媚俗西方洋節”。“抵御西方文化擴張。”并在平安夜將全體學生組織到教室,集體觀看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宣傳片。有網友爆料稱,“教室門口有老師把守,誰過圣誕就處分誰”。繼上海“踩踏事故”后,該校網站發文說,上海外灘陳毅廣場發生的嚴重踩踏事故,基本原因是極多的年輕人來到廣場狂歡元旦,人群擁擠,釀成慘劇。“上海節日踩踏慘劇不幸證明我院對節日管理無比正確”。
中國網張田勘撰寫評論文章《閉關鎖校與閉關鎖國》,反問把學生關起來就是正確的節日管理嗎?未必!要絕對保證不出意外,就不要過節,無論是洋節還是傳統節日都不能過。那么禁止過節,禁得了嗎?顯然,這是辦不到的。原因當然在于人們的天性中存在著喜慶和娛樂的成分,更重要的是,是否出意外與人多和過節日甚至狂歡沒有必然聯系。人一出生,所有的行動都會有危險,也都有意外,關鍵不在于禁足、禁行和禁言,而在于設計科學的管理措施來防范和減少意外的發生。上海外灘災難發生后,已經有大量的文章在反思和總結,關鍵就是管理,控制人流和方向,分片分區進出人員。紐約的時代廣場每年都有上百萬人辭舊迎新,卻沒有出現傷亡事件,原因就在于科學管理,而不是用“閉門鎖校”來避免事故的發生。
從順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清朝下令沿海省份“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到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朝正式實行禁海(南洋禁海令)。這不僅對中國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發展起到了阻礙、減緩和扼殺的作用,也讓中華文明走向了與世界文明相反的方向。
當然,把學生鎖在大學的院子里,固然不會造成經濟的衰退或文明的倒退,但是,這種方式毫無疑問會禁錮學生的思想、創新意識,阻止其借鑒優秀經驗、知識和文化,更摧殘其愉悅的天性。而且這種方式并不能真正禁止學生過節——無論是洋節還是傳統節日。這樣的教育方式也不可能培養出現代化人才。一個不能接觸社會的學生不可能適應社會,更不可能學會在復雜的社會中闖蕩、求生和發展的本領。
因此,閉門鎖校毫無例外會與閉關鎖國一樣,被時代無情拋棄。
【跪拜只是傳統禮節,無關孝道】
來自《新聞晨報》消息,2015年1月11日,上海市某民辦中學舉辦的“孝敬文化節”上,八百多名學生齊刷刷在父母面前下跪磕頭,在父母的頭上拔下一根白頭發,永遠留念。學生和家長淚流滿面,場面感人。此外,活動還有一項主要內容:在莊嚴肅穆的樂曲聲中,祭奠華夏萬姓先祖。
四川在線知風撰文稱,八百多名學生集體跪拜父母,這是學校舉辦的“孝敬文化節”上的一個節目。如果將其歸為“孝敬文化”,那么,這種儀式彰顯的就是孝道。其實,跪拜只是傳統禮節,無關孝道。若一定要與“孝敬文化”扯上關系,向父母跪拜還不如給父母洗腳。
中國古代最早是沒有凳子、椅子的,長期習慣坐在地上或席上。正常跪坐的時候,雙手一般是放在膝蓋上。在這種坐姿下,如果要行禮,只要身子稍往前傾,雙手放到地上或席上就行了。當所有人都是跪坐的時候,向對方行跪拜禮并沒有多少高低的區別。這就是民間跪拜禮節的來源,其中并不包括特別敬重或孝敬的意義。
以往引發輿論熱議的“洗腳”,盡管有“作秀”之嫌,但畢竟還與“孝敬”沾邊,而這次學校用學生集體下跪彰顯“孝敬文化”的做法,就有點離譜了。一種在古代就如現代人握手鞠躬一樣的禮節,后被封建專制體制用作區分尊卑的禮儀,即使現在也在某些場合沿用,但一旦被認真解讀時,是找不到任何普及意義的。因此,下跪除了在“死者為大”的追悼會上,或者在十分虔誠的許愿中,又抑或在后悔莫及的認錯時,已經很少見到。
有學者認為,下跪磕頭是宣揚傳統文化的糟粕,并非沒有道理。因為這已經不是對某種約定俗成的民風的看法,而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上的考量。這在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中,是值得商榷并必須厘清的概念。而無論“洗腳”或“下跪”,這種隨手拾起傳統風俗“衣缽”的做法,確實暴露出現代教育理念上的捉襟見肘。
【名校開分號,有利卻無益】
來自《錢江晚報》,2015年,杭州估計會有三十多所新學校投入使用,尤其是老牌名校扎堆開“分號”。僅在前八所重點高中中,就有三所學校的新校區,會在今年九月開學。不僅是重點高中扎堆開“分號”,杭州名牌小學也是如此。
紅網刊發劉和平文章,認為老牌名校如果遵循教育規律,有序辦分校,對于社會是福音。但是,如果不顧教育實際,扎堆開辦分校,借機搶奪生源,將嚴重破壞教育生態平衡。有關部門對名校爭先恐后盲目扎堆開辦分校行為,當謹慎思考,科學論證,依法合理調控,確保教育公平與教育均衡發展。
面對名校扎堆辦分校,有關部門應該保持遠視眼光,全面審視其辦學的意義與價值,對于明顯屬于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的學校,絕不開口子。同時應該對名校的辦學理念與辦學行為進行認真審核,對那些哄搶生源、致力應試教育、借機掠奪財富的名校,應當給予堅決否定。
作為名校,是真心實意想為教育承擔更大責任,還是多去幫扶那些普通學校,尤其是薄弱學校,借助自身優質資源,去提升那些學校的品位,值得深思。因為盲目辦分校,更多的是對教育生態的破壞,而不是改善。
【今天,我們怎樣面對經典】
來自《人民日報》蔡毅的文章,文章稱,隨著商業社會的發展,自由化、欲望化、娛樂化的風氣盛行,嚴肅文化和經典文學遭遇到嚴峻的挑戰,許多傳世名著受到嘲諷與調侃,一些既有的社會道德與文化標準被消解與顛覆,快餐式閱讀應運而生,一地雞毛式的精神狀態司空見慣——這種社會、思想和文化的變遷,需要我們謹慎面對,而首當其沖的,是大聲呼喚對于經典的重視與呵護。
經典是能夠經得住再三閱讀、反復學習的文本。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其中必然蘊涵著強大的精神力量,含有不會磨滅的美、偉大的情感和信仰的高度。它們代表著一種文化精神,一種價值趨向。但一切經典又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因此也不免帶有時代的烙印與局限,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觀念的更新,受到重新審視。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經典?首先,經典需要認真地閱讀文本。經典是不可重復的創造,包含著豐厚的文化積淀與人性內涵。閱讀它,可以借我們一雙慧眼,洞見人間真情百態;可以讓我們渺小的心靈與偉大的心靈產生共鳴,讓我們的精神同作家的精神水乳交融,讓我們的心靈得到詩性的滋潤,變得豐滿而細膩。
其次,要加強對經典文本的理解和詮釋。對經典的準確理解與正確闡釋,是發掘財富與形成共識的基礎,也是創造新經典的必要準備。詮釋中需要善待經典,深入理解經典的靈魂,掌握其淵源,悟得其精髓。詮釋中同樣需要剔除經典之中受時代局限,逐漸褪色失效的東西。經典必須持續不斷地被閱讀傳播、匯集整理、詮釋接受、稱引崇奉,才能成為經典。
再次,要考慮如何吸取與弘揚經典文本中的精髓,作為我們新時代發揚光大的思想庫、動力源。比如,要讓經典文化和經典文學重回大眾懷抱,讓人們自覺地喜愛,可采取通俗化的方式,揭示經典的內在意蘊,將經典盡量推向最大化的普及,實現與現實生活的對接。
當然,最好的保護是發展,是創造,是讓我們文化典藏的寶庫越來越豐富。僅僅只有保護和傳承,終歸是被動的,積極開拓創造,不斷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醞釀新的經典,為人類貢獻更多更好的杰作佳釀,為世界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思想、力量和信念,才是更有意義的事。這就需要我們不為積習所弊,不為時尚所惑,既自覺地守護民族文化的精髓,傳承中國文化的思想與智慧,又觀照時代,引領社會,這樣才能使我們文化和文學的參天大樹更加根深葉茂,蓬勃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