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認知行為干預對糖尿病(DM)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王穎
目的 對認知行為干預對糖尿病(DM)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進行探討。方法 選取接受治療的糖尿病患者166例,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n=83),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進行降糖,實驗組除采用常規治療外,針對性對藥物依賴性恐懼的錯誤認識進行干預治療,觀察認知行為干預對糖尿病治療依從性的效果。結果 實驗組的完全依從率(60.2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完全依從率(14.4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的含量上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的含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認知行為干預應用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可提高糖尿病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降低患者的血糖,穩定血糖濃度,具有較好的療效。
認知行為;干預;糖尿病;依從性
近年來,糖尿病的發生率逐年增加,糖尿病為慢性疾病,需要經過長期的治療。糖尿病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和遵守醫生的叮囑與糖尿病治療效果的好壞有很大的關系[1]。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受到疾病的困擾,易引起情緒的懶惰和一系列負面情緒,影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對治療的依從性,以至于患者不配合醫生的治療,使治療難以進行[2]。本研究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進行認知行為干預,針對性地改變其對藥物依賴性恐懼的錯誤認識,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間在深圳光明新區人民醫院就診的166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n=83)。對照組中,女42例,男41例,年齡
34~60歲,平均年齡(57.2±13.4)歲,病程1~17年,平均病程(12.3±3.3)年;實驗組中,女43例,男40例,年齡33~60歲,平均年齡(56.6±14.1)歲,病程1~15年,平均病程(9.3±2.1)年。在治療前對2組患者進行身體全面檢查,患者的年齡組成、文化背景、病程、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方法對血糖濃度進行降低。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針對性地改變其對藥物依賴性恐懼的錯誤認識,要使臨床上的藥師、醫師與患者和患者家屬進行全面的溝通,普及預防糖尿病的知識,使患者改變飲食習慣,如限制食鹽、高糖食物、高脂等的攝入;臨床藥師和醫師要時常檢測患者的血糖變化,時刻要對患者的用藥加以指導,糖尿病患者使用格列吡嗪(山東淄博新達制藥有限公司,H 20023565)5 mg/次,3次/d,以及二甲雙胍治療(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 37020561)250 mg/次,3次/d,進行治療,患者在用藥過程中,如有不良反應發生可及時與臨床藥師和醫師溝通,盡快地得到解決;此外醫師和藥師要對用藥的患者進行隨訪,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掌握用藥的情況,如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改變藥物的使用方案,使病情盡快地恢復;對患者進行心理方面的疏通,可清除患者對糖尿病的恐懼和錯誤的認識,最大程度地消除患者的負面心理,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讓患者充分地了解自己的病情。
1.3 觀察指標 本研究患者可使用依從性調查表進行調查,包括飲食控制、藥物治療、定期復查、足部護理及自我護理等方面的依從情況。評分標準:完全依從為>32分,部分依從為16~32分,不依從為<16分。專人負責講解指導、發放、回收,問卷回收率100%,血糖的測定:2組患者在治療后的空腹血糖濃度、餐后2 h血糖濃度及糖化血紅蛋白的測定。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在不同治療后的依從情況比較 實驗組的完全依從率(60.2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完全依從率(14.4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在不同治療后的依從情況比較[n(%)]
2.2 2組患者經治療后血糖濃度的變化情況比較 2組患者經不同治療后,實驗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的含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經治療后血糖濃度的變化情況比較(x±s)
近年來,糖尿病的發生呈增長趨勢。糖尿病是具有遺傳性、慢性終身的疾病,不良的飲食習慣、不良生活習慣及遺傳都會引起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不配合藥師和醫師的治療,結果會很嚴重,導致一系列的并發癥,加重患者的痛苦,使患者家庭經濟負擔加重[3-4]。
本研究針對以往患者對糖尿病的治療依從性較差、不配合疾病的治療的特點,對糖尿病進行認知行為的干預,為提高糖尿病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針對性地改變其對藥物依賴性恐懼的錯誤認識,具體方法:(1)臨床藥師和醫師要對患者的用藥加以指導,時常對其進行調查,根據藥物效果改變用藥方案,使病情得到較快的恢復;(2)對患者進行安慰和心理疏通,在一定程度上可消除患者的恐懼、焦慮及抑郁等負面情緒,可穩定患者的情緒[5];(3)對患者在生活上加以指導,指導患者改正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6]。避免患者選用一些不合理的藥品,加強用藥的依從性,避免患者進入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的誤區,使患者更能配合藥師和醫師的臨床治療,對糖尿病的治療具有較強的依從性,使患者的病情得到很大緩解[7-8]。本研究結果顯示,常規治療加認知行為干預的實驗組完全依從率(60.24%)明顯高于常規治療的對照組的完全依從率(14.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干預應用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可提高糖尿病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降低患者的血糖,穩定血糖濃度,具有較好的療效,值得推廣使用。
[1] 劉銀芳,崔靜.認知行為干預對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41-42.
[2] 王芹,丁萍,陳麗,等.認知行為干預對消化性潰瘍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4,35(15):3371.
[3] 周曉艷,周云輝.健康教育和健康行為干預對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8(5):84-86.
[4] 張暉,林國芳.認知干預行為對冠心病患者介入術前、后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5):1806.
[5] 馬玉鳳,郭田秀,于翠鳳.認知行為療法用于2型糖尿病伴有抑郁癥狀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4,24(4):2125.
[6] 楊淑梅,王秀云.認知行為心理治療降低消化性潰瘍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的效果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8):364.
[7] 榮志宏.健康教育、行為干預對高血壓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1,8(3):132,135.
[8] 晏啟明,李建.認知治療改善痛風患者遵醫行為的效果分析[J].華西醫學,2012,27(8):1134-113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4.042
廣東 518016 深圳光明新區人民醫院(王穎)